另類倫敦電視旅遊雜誌

2017年年頭電視重點還是離不開做到第四季的全球大熱Sherlock,過千萬觀眾在元旦坐定定觀看可能是劇集的最後一季。無論是在荷李活因Doctor Strange而成最紅男主角的Benedict Cumberbatch或是Martin Freeman到編劇Steven Moffat與Mark Gatiss等,全是星級陣容工作排得滿滿,要再聚當然不易了。

「邪惡」撞鬼東倫敦

Sherlock其中一重要元素是倫敦這背景,市中心西敏寺的221B Baker Street是Sherlock的住宅,劇中我們常見Sherlock在soho等倫敦市中心出入,看盡倫敦繁華璀璨的一面。福爾摩斯是虛構,是Arthur Conan Doyle的虛構故事,但在倫敦這既古老載滿歷史又集潮流文化一身的世界頂級城市,基本上不少地方都附帶「家傳戶曉」的轟動故事,不用虛構,全部有根有據,全是精彩材料,傳媒熱烈報道加鹽加醋,不少電視劇亦樂於在這些地方的傳奇故事取材改編。東倫敦為例,由於東倫敦在七十年代前仍是龍蛇混雜的地方,所以特別多「邪惡」。

Jack the Ripper就是十九世紀尾在東倫敦Whitechapel一帶的世界聞名連環殺手,像已拍到第五季的Ripper Street的故事便是發生在Jack the Ripper消失後的六個月,又或是2009年ITV總共四季的Whitechapel,就是現代版的Jack the Ripper故事。又或是以前介紹過,十分得人驚的The Enfield Haunting,這個鬼屋整家撞鬼故事亦發生在東倫敦Enfield,亦成為了恐怖電影The Conjuring 2的故事。

最近BBC的Rillington Place亦是改編倫敦其中一轟動案件的出色電視劇,這次則不是在混雜的東倫敦,而是在旅遊熱點西倫敦的Notting Hill,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時期,遠在香港的我們又怎會想到,現在富貴中產多色多彩的Notting Hill會有這樣黑暗扭曲的罪案發生過?

Rillington Place是只有三集的mini series,故事講述殺人犯Reg Christie(全名John Reginald Halliday Christie)與分開九年的妻子Ethel重逢及再度生活。首集故事以Ethel作故事中心,從她的角度,先發覺Reg原來是個鍾愛嫖妓的不忠丈夫,再發現他原來是個專殺靚女的態變殺手。此劇每集以不同角色作主軸及敘事角度,全以成熟的演技及劇情推進故事發展,黑暗沉重,令人看得心寒。

NW著名自殺橋

另邊廂,上年年尾BBC改編同名小說NW的電視劇同樣與倫敦地方有關,NW是地方區碼的意思,英國的Postcode以地方分類,通常每個城市或地域只有一地區碼,但倫敦自己就有九個區碼,西北NW便是其中一個。

對旅客來說,西北最熱門的是又舊又爛的Camden Town,但其實再走上一點,就是現今在倫敦其中一最富有的地區Hampstead,亦是電視劇NW故事發生的地方。NW講述黑人女生Keisha如何嘗試爬上上流階梯,考取律師,走出公屋嫁了個有錢老公搬到Hampstead的故事。劇集圍繞她與兒時好友Leah的關係,以及她如何面對這種空洞追求階級物質的生活,最後崩潰並到NW著名自殺橋Hornsey Lane Bridge上演驚險一幕。

倫敦去Oxford Street、Big Ben去到悶,下次或者可以從電視劇取靈感吧。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1月13月沙發薯


很荒謬很英式的政治醜聞

沙發薯最近運程不錯,有不少新的出色電視劇作選擇。我知大家一定有留意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的Patrick Melrose,由Deutschland 83的德國導演Edward Berger執導,改編自經典的同名小說。電視劇的編導演均一流,主題與故事本身的震撼程度都讓你一看難忘,毫無意外將問鼎今年最佳電視劇的寶座。

明知此劇大受注目,我就決定提及另一出色劇集A Very English Scandal,一樣劇力萬鈞,卡士一樣強大︰由Hugh Grant和Ben Whishaw領銜主演;一樣改編自小說,但非虛構,而是真人真事。

John Preston著寫的A Very English Scandal同名原作小說在二○一六年推出,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驚動全英國的政壇大醜聞Thorpe affair︰政客Jeremy Thorpe(Hugh Grant飾)涉嫌買兇殺舊情人Norman Scott(Ben Whishaw飾)一事。Jeremy Thorpe在五十年代開始活躍政壇,是現已解散的政黨Liberal Party的成員,在一九六七年他成為該黨領袖。事業一帆風順,家有愛妻及孩子,但原來他婚前曾與不同男人交往,因此惹上麻煩。舊情人Norman Scott被拋棄後需要Thorpe的幫忙才能拿到他的國家保險卡。雖然Thorpe事前承諾幫忙,但最後他為免惹麻煩而反口,令Scott走上困境,老羞成怒,決定報警公開事件。

二人結交在一九六七年前,當時在英國同性戀仍然不合法,同性戀者如發生性行為會被拘捕。Thorpe因為其政治力量及關係,令Scott的指控無效。往後他再公開二人的關係以作報復,但最終也因為Thorpe的政治影響力而被化解,讓坊間以為Scott的指控只是大話。由二人相識到分手大概十年後,Thorpe在一九七五年重遇Scott。Thorpe失分寸,認定他是攪屎棍,最終除了會令他事業告終外,更會令他的政黨倒下,所以他決定買兇殺人,一了百了。怎知他的手下請了個無用殺手,向Scott開槍,射死了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狗。心水清的Scott一口咬定是Jeremy Thorpe想殺死他,結果警方介入,整個醜聞終被揭露,將Jeremy Thorpe的事業送上斷頭台。

坊間促警方重新調查

經過漫長審訊後,全靠他律師的表現及那不公正的法官出口數臭Norman Scott,他被判無罪。這個戲劇化的故事就成了小說及現在電視箱上的出色戲劇。除了卡士外,此劇由拍過The Queen與Philomena的導演Stephen Frears執導,編劇則是原著作者John Preston與英國殿堂級編劇Russell T. Davies主理。一向專注LGBT主題的Russell T. Davies擅長寫節奏明快,引人入勝的故事,此劇在他的處理下就充滿他一貫的幽默及緊湊風格。

由於審訊明顯不公正,劇集在本周播完後在英國媒體引起廣泛討論。同時BBC播出有關Jeremy Thorpe的紀錄片,揭露原來警方誤信殺手已死,不知道他原來改名換姓到今天今日仍在生,這令不少人認為警方應再調查案件,查出真相。不過,負責調查此案的威爾斯警方早已失掉面子,堅拒重開案件,認為此案沒有調查的需要。

真實情節往往荒謬過小說,此劇就正正再證此道理。Jeremy Thorpe在二○一四年已離世,但殺手與Norman Scott今時今日原來仍在生。不知二人在看着A Very English Scandal的時候心情如何?視之為喜劇悲劇還是鬧劇一場?

原文刊於明報2018年6月8日沙發薯


多少夏,多少錯

人生是很簡單的。有些東西你是避免不了,有些東西總是會繼續重覆的。

這不是什麼不幸,而是這就是你的一生,你的一生不是那些電影上書本上的如意人生,卻是總好像有點又不夠好又不夠劇情化又不夠好運的那一種。

不過,感性好強的你總喜歡想像著自己會是某一個完美的自己,始終一天你會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那一個人,縰使不是完美,但,這還是一個基本有少少ego 又或是有少少要求又其實只是較敏感的人都會有的想法。

只是每當遇上什麼的時候你又好像原地踏步,突然像在玩飛行棋時被打返大陸一樣,你會在想,這麼多年你究竟其實在玩了一個什麼的遊戲?能夠返㱕了嗎?

大雨,悶熱,濕焗,轉眼間,又過了幾年,你好像又突然忘記了一切的兜兜轉轉,忘記了曾經對自己說過的話,以為自己離那個完美的100%接近的時候,又是你不小心整個人跌進泥䊢的時候。

夏天,正式開始。


借蘇格蘭獨立公投,反思國家與歴史

提外話︰
一,文中不提及蘇格蘭的Highland的Scottish Gaelic 及Lowland Scots語言,因為語言情況在蘇格蘭較複雜,字數有限,難以討論;再者,Gaelic 近年,尤其是這次公投一事再度重回大家的討論範圍,2005年最終英國政府亦通過了Gaelic Language (Scotland) Act 2005以保護Gaelic 的官方語言地位。英國各種小數語言以前都被英國政府壓止並嘗試毀滅,不只Welsh 及Gaelic,Irish 亦然。提及Welsh是因為Welsh 的情況是其中一個最多文字記錄的例子,同時亦是最的成功「復興」例子。反觀看Gaelic使用一直少,Gaelic 現僅有少於六萬的使用者。

二,整了一個Spotify Playlist 收集Scottish 的音樂。

原文刊於明報2014年9月14日星期日生活

第一次到蘇格蘭是在2006年世界盃擧行之時,尤記得英格蘭在八強戰被德國踢出局,忽然各方傳來轟動歡呼,格拉斯哥Glasgow 街頭即時有蘇格蘭人三五成群跑出洒吧,高歌跳舞。英格蘭與蘇格蘭,同一國家,卻原來可以這麼「不和諧」——這就是最古老民主國家的實況。

那時我對英國本身就是一個聯合國家的概念實在不深,這個國家之中其實包含很多不同的身份認同,存在著不少矛盾與政治權力鬥爭。我和普遍香港人一樣,對歴史及地理認識原來都是BB班——說來慚愧,A-Level還要讀世史,我的歴史常識原來仍是極度貧乏。也許,是本身「國」在中文的概念就極度狹隘,同時又可能是我們都被那種中國「統一」思想洗腦,從不明白什麼是共和國Republic又或對「United States/Kingdom」等都不求甚解。所以讀歴史以至國際新聞最好讀英文原稿,盡量減少中文翻譯,避免意思簡化,翻譯不傳意的問題。

英國人British 這個身份原來大多只是會在英格蘭人English身上出現。不少研究顯出會直接擁抱英國人身份的大多局限在英格蘭人。心水淸的,亦會留意坊間大部份英格蘭以外的英國人都會以自己的身份自居,絕少會聽到蘇格蘭人向你介紹「I am British我是英國人」。除了是因為各民族有自己文化個性外,也與「大英」這種國籍概念基本上是一個政治體多於一個由下而上自發的身份認同有關。說起來,帝國主義的結束也不過是近數十年的事,英國不爭做大呀哥的日子還不過是過百年。英國下放權力(devolution)到蘇格蘭、北愛與威爾斯,讓它們的政權成立正正也是在二十世紀尾才發生。

由英國語言霸權到小數語言的保育

就算英國是最古老的民主國家,還是走過了一條迂迴長路才走到今天的文明狀況,終肯公平對待國內不同文化與族群。以前在英國的語言覇權尤其嚴重,單是發音就講求「公認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在七十年代前BBC所有主播全都說這種口音,所以亦有BBC English一名。隨時代發展,各種口音逐漸能夠在主流媒體裏出現,情況才越來越改善。不過,最近亦有調查顯示,時至今日有強烈地方口音的英國人仍感到說話有影響自信或是覺得不被尊重的情況出現。

英文以外的語言的待遇就當然更差,例如Welsh威爾斯語更一度式微,有消失的危機。自十九世紀開始,因為英語被是法定的唯一教學語言,威爾斯學校因而有Welsh Not運動去勸阻學生用威爾斯語。任何學生被發現說威爾斯語,就會被罰,要在頸上掛著巨大的牌寫著「WN」;更恐怖的是,學生因為不甘受罰而會互相監視暗中擧報,成為可怕的監視風氣。

Welsh Not直至二十世紀中期仍然存在,這正是教育可以成為政治工具的最佳例子。最後威爾斯經過一連串的本土運動,包括本地電台堅持使用威爾斯語,令威爾斯語總算扭轉語言弱勢及滅亡的危機,在1998年正式通過法案使威爾斯語與英文成為該地的共同法定語言,現估計有過七十萬人能用威爾斯語。今時今日,英國政府的態度已經跟隨著時代而轉變,例如在最西南部的康和郡Cornwall近年亦在英國本土有不少討論,在今年他們正式被承認為與其他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及威爾斯人一様的小數民族,英國政府會正式投入資源來保育康和文Cornish。

蘇格蘭的獨立之路

縱使英國已下放權力,讓各地有自己的議會及部份政策的掌控權,而蘇格蘭人其實已享有特別優惠,例如只有蘇格蘭學生享有免費大學教育。然而,這仍然沒法改變英格蘭與蘇格蘭本身有著強烈分歧的事實。促成這次獨立公投,除了是因為2011年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在選舉大勝外,還因為英國政黨與蘇格蘭人民關係越來越「不投契」的緣故。蘇格蘭與一般英國北部地區一樣普遍支持工黨,痛恨保守黨Tories。自鐵娘子戴卓爾夫人開始,保守黨的政策使蘇格蘭本地經濟損手爛腳;而且,戴卓爾主義Thatcherism影響往後英國執政風格,連工黨亦接受了不少保守黨風格,更關鍵的是Tony Blair逆全國民意入侵伊拉克,自此工黨在蘇格蘭的影響力每況愈下。現今保守黨執政,再加上工黨積弱,領袖Ed Miniband不只常被質疑其領袖風範,在蘇格蘭的受歡迎程度亦創新低,這都令蘇格蘭與英國越感疏離。

一方面不滿英國政府以南部倫敦為發展中心,忽略蘇格蘭的民生,另一方面傾向社會主義的蘇格蘭亦不滿英國國會極度精英主義的風氣,促成這次的獨立公投,亦使這個Yes Campaign越戰越勇,終於在最近民調突然反超前。整個劇情發展確是異常超現實,記起年多前跟英國朋友談及這個才剛開始的獨立運動,大家都斬釘截鐵說︰「不會,他們不會獨立,無可能。」幽默的英格蘭朋友會戲言「我們很愛蘇格蘭人,很夾得來,他們不捨得與我們分開」;較認真的朋友則從錢看,想現實問題,所以不覺得他們會獨立。

確實,我的朋友不是唯一在最初否定蘇格蘭有機會獨立的英國人。英國的名人,包括蘇格蘭人,最初多是表態不支持獨立。同時媒體亦開始提及很多很棘手問題,都讓人覺得蘇格蘭的獨立是接近不可能,例如如何分皇室?如何分BBC及NHS?用什麼貨幣?國債怎麼分?現在公投前一星期,這些問題仍有很多未能妥善解答的部份,但是經過逾年的認真討論後,大家陸續轉軚,認為獨立會讓蘇格蘭走出一個更好的將來,有更多發展空間。同時間,不只David Cameron與一眾政客開始慌忙,就連名人如David Bowie都要在年初刻意表態,希望蘇格蘭能留在英國。

希望蘇格蘭留在英國的人,除了是因為經濟理由外,大多都是建基於感情,留戀舊傳統。確實,對全世界來說,蘇格蘭的獨立亦是一個重大的改變,英格蘭要與蘇格蘭的東西畫上界線,重新定義「英國」。不只Union Jack 英國旗或者會改,才剛成為77年以來首個英國人贏得溫布頓公開賽的Andy Murray ,那就不再是英國人;讓William 與Kate展開愛情故事的St. Andrews 大學,亦不再是英國。難接受,或者,明白到本身「國家」與「國籍」的概念本身就是很流動,它們的產生全因政治與權力的話,那會令我們更容易接受吧。

由一開始很多人都因現實問題而完全否決獨立的可能性,到現在坊間充斥著「不介意獨立的開始會嚴重影響經濟民生,但相信長遠來說獨立會令蘇格蘭有更好更理想的將來」的論述,忽然,蘇格蘭人再一次展示他們可愛的一面,還真是仍有Braveheart的勇武特質。由中世紀開始被英格蘭迫害到現在有真正獨立的可能,蘇格蘭人不怕面對前景不明朗的恐懼,堅決向更公平、更社會主義的社會進發,確是不簡單。將蘇格蘭的獨立運動歸究於對英格蘭的怨恨是幼稚的,不過,不能否定的是英國北方從來都是身份認同極強的一群,與南部有強烈的分歧。不僅蘇格蘭,英國北部其實亦有反南部/tory的傾向,難怪有人亦在衛報刊文表示蘇格蘭應與英國北部合拼,不要把英格蘭北部遺留在保守黨管治的魔掌。

蘇格蘭的獨特文化

蘇格蘭的文化從來都自成一格,由口音到藝術風格亦然。我從來有一執著,認為音樂與身份認同是息息相關的。正好,蘇格蘭的音樂從來都是有其獨突聲音,不計傳統Celtic民謠,當代流行搖滚方面,蘇格蘭的出色的樂團Belle and Sebastian、Teenage Fanclub、 Cocteau Twins、Mogwai、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等等全都有那種有別其他英式搖滚,是屬於北部空曠廣闊的高原,是屬於與鄉土味的小鎮式情懷,又或是那略帶潮濕霉舊的古舊氣味。倒是,或者蘇格蘭真的要走出新一頁,這三四年紅遍全球的Calvin Harris 竟亦是蘇格蘭人,由初出道的標準英式街頭打扮變為滿身名牌的型男,其酒池肉林的庸俗的舞池作品與及他現在那標準playboy 外形與一般大眾熟識的蘇格蘭人形象可是南猿北轍,哈,這就是獨立的契機了吧?

在民主開明的國度,國家與人民當然不是家人——中國傳統的「家國」概念早就不合時宜,應被唾棄——相反,更像工作夥伴關係,合得來可並存,像威爾斯與英格蘭一向合得來,可稱兄道弟;相反,合不來,就像蘇格蘭一樣,隨時另尋去路。無論最後公投結果如何,正如前首相工黨的Gordon Brown所說︰「維持(英國)現況不再是一個選擇。」有趣地,另一邊廂,在中世紀時由挪威取得的昔德蘭群島Shetland及奥克尼羣島Orkney一直亦有由挪威遺留下來的獨特文化,不怎認同蘇格蘭身份;他們亦表達如果蘇格蘭獨立,他們要有權決定他們是否離開蘇格蘭留在英國境內。這就是廿一世紀文明國度對國土問題應有的處理——想到香港,我突然感到鼻酸。

References:

http://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14/jul/13/belle-and-sebastian-stuart-murdoch-scottish-independence

http://www.bbc.co.uk/news/uk-scotland-2327986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scottish-independence/10705477/Shetland-and-Orkney-should-get-vote-on-whether-to-leave-Scotland.html

http://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14/sep/08/fgordon-brown-leads-scottish-labour-drive-rescue-no-campaign

http://www.theguardian.com/music/2014/mar/20/scottish-independence-what-musicians-think

http://www.scotsman.com/news/gaelic-suppressed-1-608604

http://www.bbc.co.uk/history/british/tudors/elizabeth_ireland_01.shtml


I never said I was Deep 的Jarvis Cocker

偷偷地搶先聽Jarvis Cocker 新碟【Further Complication】,越聽越起勁。今張碟明顯Jarvis Cocker明顯是有點不一樣的,唱法上或音色或編排上都有份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音樂輝煌時段致敬的感覺。

初聽只是覺得像The Velvet underground/Lou Reed或Bob Dylan,翻覆聽便發覺原來錯了,其實是很七十年代的David Bowie 。

面對這一張歌詞內容極度cheesy的專輯,要挑那一首最喜歡,其實應是《SLUSH》或《You’re In My Eyes (Discosong) 》,但怎能不愛發悔氣膚淺至極的《I Never Said I Was Deep》?「I never said I was deep / I am profoundly shallow / I never said I was clever」。

不過原來先行曲單是《Angela》,Jarviscocker.net 更免費提供下載,下載吧,不要非法搶先下載喇,音質太差,做正氣寶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