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Doctor Who】Doctor人選—【執到寶】甘國亮

matt

我由看《輪流轉》時已知道我會對甘國亮的電視劇著迷,果然,當昨天看《執到寶》時,我便知道點解甘國亮—這位小時候我常常只覺得他是位怪裡怪氣的「ball場明星」—會被捧到天咁高。

冇錯,翻查甘國亮的電視作品,原來連小學時鍾意睇,響朝早睇重播的《山水有相逢》都係甘國亮作品,你都唔好講笑。

我諗我會再出一個entry講《執到寶》有幾好睇,但呢個entry 係想表達我響呢位外表有d洋鬼子味道的甘國亮上的重大發現︰哇,《執到寶》裏面的佢真係同現任【Doctor Who】演Doctor的Matt Smith有七成相似,當然,神似多於形似(其實兩者都似),一直睇一直嘖嘖稱奇,哈哈。所以如果當年【Doctor Who】紅到香港有香港版,相信甘國亮都必成大熱人選。

matt_real

Harold and Maude 在六十年的盡頭相遇

harold

有時候,看電影也是講緣份,要看的你避不到,像這套1971年的電日【Harold and Maude】,根本沒想過要看。不是沒有興趣,只是忙得太交關,時間一係用在社交一係用在學習上,可謂從未這樣子的「忙」。

看【Harold and Maude】,讓我想起的其實是【About a Boy】,同樣都是小品式喜劇,同樣有正斗的英國唱作人做OST,不同的是,喂,【Harold and Maude】仲要好睇好多。

【Harold and Maude】是一套很簡單的電影,沒花巧,簡單故事,卻有大如天空的人生道理,以及一大堆惹人發笑的幽默感。妙在電影的設定,使一大堆精警的對白都沒有變得淺白兀突,反而盡是變得absurd 啜核。

我們由一開始看到有錢有車有樓的十九歲Harold ,怎樣迷著死亡,怎樣厭世,有一個怎樣煩厭的老母。然後,我們看到一個七十九歲的Maude,一個擁有著也許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灑脫最前衛最勇敢最開放的人生觀及性格的女性。然後,兩人認識而相戀,Harold 有新開始,而Maude也有不一樣的開始。

當然,撇除觀者自己的那些sentiment 或是過份投入,這電影仍是一套輕鬆趣怪的一套喜劇。電影最別人著迷的地方是兩人的火花如何燃點,一個應是走到生命盡頭的人如何燃亮一個應在人生最奔放時刻的,卻是活死人的生命。

當然,Maude之所以那麼令人迷倒,是歸功於電影的電影screenplay …而有趣的是,Colin Higgins的screenplay 是based on 佢的MFA的thesis…絕!

Harold: Maude.
Maude: Hmm?
Harold: Do you pray?
Maude: Pray? No. I communicate.
Harold: With God?
Maude: With *life*.

當然,別忘了Cat Stevens的OST。Cat Stevens的音樂就像英國的主流媒體裏的靈魂,由他的大熱作到side tracks都仍然在電視劇裏聽到。或者可以想想近年喜歡的電視劇由【Skin】到【Extras】都是流著Cat Steven的血(後者用 《Tea Cup for the tillerman》)。通常這首歌一奏起我便開始鼻酸,何以Cat Stevens你的歌總是這麼簡單而矛盾?

嗯,【Harold and Maude】毫無難度成為本人生命裏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挪威的一個都ok好的人

snill_thumb1

膽粗粗,與一班學挪威文的同學到戲院看挪威電影【En gnaske snill mann】,冇字幕,考驗十足,第一次在挪威去戲院睇一套冇挪威文字幕的挪威戲。

【En gnaske snill mann】是近期在挪威最紅的電影,大量宣傳,全因贏了柏林影展的一個獎,與及各媒體的好評。叫我最對電影有興趣的部份是導演Hans Petter Moland,早有【Kjærlighetens kjøtere】經典作,然後上部電影【Gymnaslærer Pedersen】亦是自己喜歡的電影,所以也很想看這部新作。

這次找來導演愛將瑞典殿堂級演員Stellan Skarsgård再度合作(Stellan Skarsgård早在【Kjærlighetens kjøtere】擔綱演出),來當這個「一個都算幾好的人」,故事很簡單,主角Ulrik因為殺自己老婆坐了十二年監,出獄便面臨錢、家庭等等生活問題。

這次Hans Petter Moland比往時更簡單直接,故事結構簡單,典型情節,典型角色;情節簡單,logic簡單,擺明就是一套處理上不落俗套快狠辣的喜劇。你難以想像這個Ulrik何以成為女人湯丸成為身邊女人的「發洩對像」;亦難以想像他身邊的女士是如何的飢渴。當然,Ulrik的思路及個性是可以蠻簡單地總括,容易動情,容易體恤別人,不善溝通,加上牛精火爆的性格,要發洩,便要發洩在別人身上。

電影被挪威媒體評為近年最出色的喜劇,而且其一場sex scene更被形容為「挪威電影裏最搞笑的sex scene」。對的,這是一部少有的挪威大電影既能如此富娛樂性卻仍保有挪威式的直接少廢話、講求內省的風格。

Trailer


挪威的【Upperdog】

upperdog

因為看到有人把這套2009年的【Upperdog】選為十年內挪威最佳電影之一,那我便在忙裏偷了點閒看完這套封面十分荷里活不吸引的電影。

【Upperdog】還是一貫很挪威式的電影,仍然是嘗試把挪威一些很基本的社會矛盾或問題放於電影裏討論。難怪封套是那麼荷里活式的愛情喜劇,首先,這是套輕鬆的愛情喜劇(挪威電影中是蠻少有的,喜劇多,但愛情喜劇則少之又少),其次,原來導演Sara Johnsen確實加入了不少陳腔濫調式的喜劇橋段於整套電影,但卻是不是把整套電影變得陳腔濫調,反而我有感導演是將這個愛情喜劇genre玩了一下。

當然,故事的主軸仍然是一個在阿富汗當兵被傳媒借橋炒作的年輕人與及一對自被領養到挪威而分開了的亞洲姊弟。我想,【Upperdog】好看的地方是其所有地方都是到位而不過多,成功把這些沉重的話題利用一個既俗套卻含蓄的手法表現,亦很適當地留白與及保留一些「沉悶」的定鏡。而且,依然它不是那種提出解決方法的電影,反而是在尾段依然把角色的陰影再度提出。不過,電影也是少有的樂觀,最後也是以樂觀的方法來收結。

如果有時間又想看一部輕鬆得來又不俗套又讓你反思的喜劇,那【Upperdog】確是不錯的選擇。


Edvard Munch的哀愁就是挪威的天空

mv5bmtq0ndk0nju5nv5bml5banbnxkftztcwndyzmjizmq_v1_sx281_sy400_1

看完【Edward Munch】這1974的傳記式電影,我忽然覺得挪威這地方比起以前更多了一份憂愁,亦添一份藝術情懷。

不用多說內容,只是想不到導演能把Munch這個充滿著童年夢魘的人生拍得這麼脫俗。基本上是以流線性敘事來交代Munch的人生,然而當中卻不停地利用montage把他的不同人生的時間線連繫,我想這樣簡單的做法很易讓人對Munch的藍色一生有共鳴。人嘛,不是常常都活在自己的回憶片段裏嗎,人在當下卻可能踏著的是那天的自己嗎。

還有一點就是十分喜歡戲裡Munch常凝視鏡頭。這望鏡頭的動作從來是電影語言的禁忌,然而導演卻利用這gaze來成為電影的motif,讓這虛假的傳記忽然多了真實性,特別弔詭。

當然,Geir Westby這個真的與畫上的Munch十分相似的演員亦是叫人佩服。根據imdb的資料,他只演過這唯一一部電影。然而他的氣質與眼神就是讓人難以捉摸,就是很像Munch的一生,哀愁卻充滿著神秘的想像及念頭。

片尾出現的Edward Elgar《Salut d’amour》亦讓我幾乎麻痺,亦從此讓我將這又憂傷又優美的作品與Munch的一生連結。

在那不尋常的橙黃天空下,是悲痛寂寞的故事,也是同一天空下的故事。


挪威小鎮共產黨裏頭的個人情與慾

gymnapedersen

記得兩年前曾向「挪威同好」loching輕輕提及想買/看挪威電影《Gymnaslærer Pedersen》(Highschool teacher Pedersen),她類似回答「我看了,我不太喜歡」之類,最後我便沒有買到dvd。再之後托朋友買,也就是一些理由得不到dvd。

如是者就是一直沒機會看,沒想到要到三年後再來挪威才終於於大學的電影放映節目裏看到。

其實是這樣的,就算看之前,我再去imdb 看一看,怎知大眾評分都是以外的差,只有五點幾…那一下真的有想過會不會是一套真的不太行的電影。

怎料,看畢後,又是一套個人喜歡的電影。

其實是這樣的,改編自小說的《Gymnaslærer Pedersen》是套有關冷戰時期一班住在lavik這個挪威小鎮的共產黨的故事。當然,主角是Pedersen,那我們就是觀看他由移居到lavik到他怎樣成為共產黨裏的成員的人生了。

電影由序幕開始態度與角度便很鮮明的,首先電影基調是輕鬆幽默的,而Pedersen就是咸濕。他移居到Lavik當高校老師,其實為的是找尋一個安定生活,組織家庭。所以電影便很成功利用Pedersen的個人角度去把歷史背景與過程輕描淡寫地呈現,而也把那些「共產黨員」的虛假形象變得很小男人,亦很真實。

其實Pedersen就是一個容易受影響的人,由開始他因為一個學生成為黨員,再到之後因女人而成為最後一個黨員,都帶出其實有時候什麼政治態度,人生決定,無非都是很膚淺的理由,或是一些很個人的理由。

電影把那些文化大革命到列寧至所有共產footages的運用其實很兒戲,但卻因此很配合Pedersen角色的思想空間。他的人生因Nina(Ane Dahl Torp)而改變,而電影亦因Nina出現而變得更瘋狂。

由兩人沉醉於性愛到Nina「良心」發現要與已婚的Pedersen斷絕關係重回黨大事,Pedersen才像找到人生真意義。他的人生因此圍著Nina這個極端黨員轉,一直尋求復合,亦因此一直在黨忠心不二。

電影由這裡開始變得把這個小鎮這個小共產黨的情況描寫得很到肉,亦很幽默。其實無論是要武裝起義又或是那些走入人群招攬信眾的行為,其實只是不設實際,人是要隨著生活走,隨著毛澤東逝世,這班黨員亦跟著崩潰,先是因為再受不了「工人生活」,二來是因為理想國度已毀。

看《Gymnaslærer Pedersen》就讓我覺得,其實有時一些認真政治議題可以不用明刀明槍,找到一個適當切入點及活生生的故事是更為重要。看著電影的結局,只有感到很悲哀,亦很浪漫,屬於北歐童話國的灰白浪漫的意象。

題外話,從來看電影都是很主觀的,所以我與phd哥哥談及此電影,我們都喜歡;跟另一位德國同學談,他卻覺得太不真實。

trailer


Surreal地up up to the sky

upupup

其實【沖天救兵Up】是很簡單的電影,將童心現實化,天馬行空,成為一套超現實卻帶有現實感觸情懷的輕鬆電影。

我不得不覺得【Up】是興鬆版的德國電影【Cherry Blossom】,都是關於一對老夫妻的故事,關於一個暮年老公對老婆的表達。當然,論描寫的深入程度,【Up】是完全比不上後者,然而【Up】最巧妙的是二人童年時的那個引旨,簡潔卻捉緊了很多扣著人心的元素,夢想啊,承諾啊,現實啊,都是將它們拿捏得很好,而用一個很輕鬆的方法表達。

所以不其然認為【Up】最成功的地方是電影很乾淨俐落地入題,將敘事的比例調得適當聰明。首先用篇幅交代童年,再用片段式來交待二人的時光,然後才真正揭開故事,這不禁讓我覺得Pixar自【Wall-E】開始在說故事的手法與技巧都比以往強很多了。

電影令人喜歡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不過最讓人喜歡還是那瘋狂地將一些童年幻想現實化的超現實構思,單是氣球屋已經太有詩意吧,還有,說話的狗又如何?掌軍狗軍團又如何?當然,其他基本元素也足以叫你賞心悅目吧,一樣fine的CG質素,可愛得不得了的人物設計,一貫天真過癮更加重胡鬧搞鬼的橋段……

不過,反而最讓我感到保留的是電影結尾當Carl伯伯成功把屋泊在瀑布旁的那段,他的那個決定—那個「破執」的過程實在太兒戲,幾乎把他一直所develop的形象與執著頑固掃清,這個轉折若能處理得更好相信會更感人。這又讓我想起(好像是莊先生comment)說【Wall-E】最叫人失望是尾段重回典型Pixar動畫forumla,是的,這次【Up】在這個轉折位便似是類似「問題」了。

這樣吧,【Up】不及【Wall-E】,但也足以讓你喜歡甚至喜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