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扮越越開心上哂身

the_boss_of_it_all.jpg
導演︰Lars von Trier︱國家︰丹麥︱ 年份︰2006

這個世界有種東西叫狀態的,要進入狀態總不能一時三刻話進就進的,總需要一些時間來漸入佳境。我想,演戲也一樣,一開始演繹一個角色,總不及已經演了一會兒後的那麼入戲。《越扮越開心The Boss OF It All》的主角Kristofer情況便是這樣「越扮越開心」。

對劇作家Antonio Stavro Gambini拜若神靈的Kristofer,被一直其實已經是老闆卻因為要集資以及推卸責任,因而聲稱自己只是老闆的助手的陰險懦夫Ravn聘請,飾演Ravn 口中所杜撰的The Boss of it all 來與冰島的商家Finneur簽下一紙之約,在欺騙整間公司其餘五名高級職員之下,賣出整間公司而自己獨享財富。由一開始對自己演的角色The Boss of it all缺乏信心,至到慢慢演上癮,佔過女同事便宜,得到同事信任及友情直至不肯再擔當醜人去開除這班可憐的員工。最後,又卻因為演員的靈魂令故事出現出奇的結局。

導演Lars von Trier 大概是當代導演之中涉及最多學術理論與及革新思維的俵俵者,與丹麥同事Thomas Vinterberg 曾提出Dogme 95 manifesto主張不打燈、不修聲等來強調拒絕人工化的拍攝手法,令電影多了Dogme Film這Gnere。這套《 The Boss OF It All》便運用了Automavision®,以方程式控製Framing 與收音來拍攝,所以整部電影均由不同angls的構圖的Jump Cuts組成,既配合電影的怪雞荒誕喜劇片種,亦令我聯想起【The Office】的仿Documentary風格。

整部電影走的是劇情擺明不合理的荒誕喜劇,導演正是挑戰喜劇這個Genre,利用旁白來貫穿整部電影,說穿了喜劇的Forumla,結果就是整部電影都充滿笑料,沒有冷場,算不上是笑到捧腹大笑的作品,但以精準幽默的劇情配合另類的拍攝手法來說,這部電影已是喜劇Genre的奇葩。當然,你別抱著看【Dogville】或是【Dancers in the Dark】的心態入場,這次擺明Comedy。

題外話︰我多多少少覺得這是帶點丹麥版的【喜劇之王】的影子的。而且,白色字幕在勁光的畫面上,實在難睇,全套戲大部份時間都有以下問題,同時發現其他國家影迷早已有投訴,不明為何仍然不改善。

官方網頁延伸閱讀


神的恩賜︰花樣迷情

omgudvil.jpg
導演︰Amir Chamdin︱國家︰瑞典︱ 年份︰2006

Amir Chamdin 自編自導自演的《花樣迷情(Om Gud Vill)》是講述70年代小數民族在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小故事,主角Juan在三十度的高溫的六月盛夏,在老婆正要到達Stockholm前的一個星期,與由The Cardigans的女主音Nina Persson飾的芬蘭美女Juli 偶遇的戀愛故事。

故事很簡單,我們倒不如理解一下電影的背境。Amir Chamdin 本是Hip Hop 組合Infinite Mass的主腦,然後更開始當MV導演,替其他樂隊拍攝MV,曾為The Cardigans 【Long Gone Before Daylight】專輯中的兩支單曲《You’re the Storm》及《For What It’s Worth》拍攝MV。然後,便是Amir Chamdin 邀請Nina Persson 拍攝這個七十年代的瑞典,有關他父親的故事,獻給他父親的故事。

電影的節奏時快時慢;氣氛時浪漫時幽默時傷感;簡單美麗的映像,既熟識又陌生的「70s」Stockholm;加上運用Long Take但利用了Handy Cam的動態,打造出這套賞心悅目的愛情小品。除了愛情元素,電影輕輕加入反映社會的寫實元素也頗得宜的,單是Juan在泳池被小童嘲笑他黑是異族時,Juan 孩子氣地推其中一小童下水,然後因被救生員恕斥而跳下水遇溺已是很有力量。

而由Juan與Juli 相隔玻璃手貼手的偶遇,然後在打佯的麥當勞裏嬉戲,在傍晚的街道上狂歡,最後在機場也是隔著玻璃手貼手的離別。導演就算不加入那些我個人頗為不欣賞的「是Juan的幻想」的尾巴,大家也明白在這樣一個看似刻板沒色彩的新移民的生活裏,在妻子來臨之前,遇到這裡可愛浪漫的情節,是不是虛構的已不是重點吧?

omgudvil002.jpg

當然,話明是有音樂背景的導演嘛,當然少不了男女主角真正擦出愛火花的那段「激情」MV,還有Nina Persson 唱起芬蘭傳統民歌《Oriental Love》及另一首《Dead Leaves And The Dirty Ground》的作品吧?此外,大家還記得《For What it’s worth》人扮的兔仔嗎?這套也有穿著灰熊外套的男人出現,幽你一默。

《For God Willing(Om Gud Vill)》中文譯名是《花樣迷情》,擺名居馬是挪用《花樣年華》吧,也是個不錯的聯想吧?當蘇麗珍與周慕雲只能成見不得光的霧水愛情,那《花樣迷情》中的浪漫戀愛,也只是屬於Juan的六月仲夏夜之夢,還是會待六月完結,Juan在月歷紙的六月留滿上班的記號一樣,然後換成JULI(瑞典文七月意思)的一頁嗎?

《Hawaii, Oslo》是有關三十多度的Oslo的故事,《Om Gud Vill》則是三十度的Stockholm故事,看來不尋常的高溫對北歐來說是電影故事的溫床。

官方網頁延伸閱讀


模模糊糊的《浮生》

fusheng.gif
導演︰盛志民︱國家︰中國︱ 年份︰2006

在四時五十五分才在宿舍忽然發現今天五點半要看電影節的電影,然後才在風雨的街道上疾走,趕在五點半到達尖沙咀科學館。

雖然,成功趕得及五點半到達科學館,賴火車的方便快捷。不過,怨自己今天六時多便起床,加上跑得有點累,我竟在電影的前半小時裏斷斷續續睡了超過十分鐘,令我不能完整欣賞原本滿感期待的盛志民導演,陳果監製的《浮生》。

我這樣一個不負責的觀眾沒有資格評論這部電影,但在播映後盛志民導演親臨科學館的解答環節中,得知導演最想說出的是當中誠實的愛,與及在這兩三十年間中國從落後走到繁榮的社會情況。呀,我完全沒看到這些東西出來。

fuseng003.jpgfuseng002.jpg

不過,導演口中也說到這部還未通過大陸電檢的《浮生》在這個播出版本也經過大刀闊斧的修剪,難怪在情節處理方面總好像有點參差不齊。坦白說,比起其他中國導演的電影來說,《浮生》的情感是很有點濃淡不足的,感情的交代也有點混沌的,而且電影下的重慶也不是如導演所說般給到很大的impact 我,最深刻的只餘下導演一些唯美的鏡頭畫面,如在後樓梯那幕,如在樓梯奔跑那幕。另一讓我頗為意外的是演員都是頗有星味的,當然有幾分似呂良偉的男主角廖忠特別是,其他每一位也是,反而除了女主角飾小紅的周瀾外,戲味稍欠。算吧,或者需要認真整套再看一遍才定奪。


離奇過小說

stranger.jpg
導演︰Marc Forster︱國家︰美國︱ 年份︰2006

忽然收到莊先生出讓/送贈的電影節戲票,便在九點半到香港文化中心的大劇院看這套久聞其名的《Stranger than fiction離奇過小說》。在這麼大的劇院裏,全場都是開心到爆的,笑笑笑,笑笑笑,拍手掌,連電影完結時全場也拍手掌,加上電影完結時也聽到其他人好評如潮,難得的受歡迎影片。

這個關於由擁有六呎多吋魁梧身形的Will Ferrell飾的Harold Crick由原本是個不僅刻板悶蛋,甚至是有輕微強迫症︰計算身邊事物的數量的高級稅務員的故事。原本每一樣事情都是按照他的手錶的響鬧提示而循規蹈矩地進行,亦如他計算他刷牙的刷動次數又或是他計算他到巴士站所走的步數一樣準確無誤的。然而在某一個星期三他忽然聽到一把女聲在旁述他的人生,他的一舉一動,用更美好的詞彙,修飾了他的一生,看穿了他的內心,更預言了他的死亡。

故事便是牽涉及Harold Crick找尋文學的博士—由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飾的Professor Jules Hilbert協助解開謎團;悶蛋Harold愛上工作上的Client Ana,然後兩人終於墮入愛河;沒人生志向的Harold重拾兒時的小小願望,再度彈起結他起來;還有就是那把女聲的主人Karen Eiffel(Emma Thompson)在找尋靈感如何讓他故事的主角Harold好好的死去的過程同步劇情。

論娛樂性,這套電影確實佈盡幽默的,對白設計實在出色,每一句都引你笑的,尤其是Harold 與Professor在進行問答以解開究竟Harold是不是泥人、科學怪人當中的主角那段實在引來全場爆笑。而且畫面設計上加入大量的Graphic令整個畫面很生動,彷The Sims般的心理與身理呈現也很過癮。

不過,我對這電影有很大的保留。撇除故事的欠缺驚喜,由刻板人生變到追尋自我衝開自己的枷鎖,再由單身寡佬變成有一個年輕可愛的女朋友這些陳腔濫調。基本上我也喜歡劇本的出發點,小說中的人物原來是真實的人物這點已經夠好玩,而且主角能聽到故事中的旁述也是一絕。我更喜歡Harold Crick自彈自唱《Whole Wide World》那一段,很浪漫很有詩意,看得淚水也落下。我不喜歡是因為我極度不能接受電影的結局。

原本我真的對結局很有期望,當Harold 在Professor口中知道自己必需要死,因為他說這是作家Karen Eiffel的最出色著作,而且沒有這個死亡結局便會破壞整篇小說,而且,Professor也解釋如果你不這樣死,你不會有再Poetic的死法了。起初Harold是淚流滿面,在電影中首度如此的激動。然而,最後他看畢整篇小說也同意他是必需這樣死的時候,我便覺得這是電影中最美麗最有詩意的時候。像Dustin Hoffman口中所說一樣,人此終一死,能死得如此有詩意,還求甚麼?加上,自己一死能成全別人的出色著作,自己也總算留芳百世,有甚麼壞?

我是如此認為。然而,那時我也知道結局很大可能就是Harold 不會死了。結果,就是不死,更要在最尾說出甚麼享受人生擁抱生命的messages,那一刻我呆滯了,這正如Karen Eiffel 的小說被毀了,這正如這部電影就因為這樣一個結局徹底被毀了,一切便成了一部單純的Comedy,應有的美麗,應有的詩意,應有的深度被破壞了。反而這讓我更加對當中劇情的陳舊,劇力的理所當然,靠對白引起的過份雜散的幽默而感到不是味兒。

不過你別理我,單看笑片來說,這已經是笑中有淚的佳作。

官方網頁


我求自我道,彷彿都是預期

pressentiment07.jpg
導演︰Jean-Pierre Darroussin︱國家︰法國、年份︰2007

電影節第二天看了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法國電影《我求自我道(Premonition)》,Jean-Pierre Darroussin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不禁佩服。

一個五十歲左右的有錢律師,離開自己的豪宅,在巴黎的最貧困的區域生活,似是找尋自己的新的人生。一切都彷彿是如此的平淡,對一個已經夠富有,已經有過婚姻,已經有一個愛人的五十多歲男人來說,他只是找一個地方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重新量度自己的前半生,與他討厭的家人劃清界線。他的轉捩點便是從他惹上一個鄰居開始,然後便令他的生活泛起不一樣的漣漪。

電影的平淡讓我陶醉於有別於如《我愛巴黎》中看見的浪漫巴黎的影象,讓我覺得主角Mr. Bénesteau在以單車穿插於巴黎街道很有詩意。電影的前半段真的很平淡,然而戲劇性的元素慢慢在後半漸漸加重,先是那個不好心腸的鄰居Isabelle的發難,再是可憐兮兮卻又長得精緻得惹人憐愛的Sabrina與Bénesteau的純愛關係,再跟著是個人最感過癮的善良戇直的角色Eugénie。電影後半的安排,也變得鬼馬起來,Bénesteau 休克忽爾的掙開眼,在公園休克的場境處理,甚至是結局中他家人與Isabelle的穿插,也是變得不尋常起來。

喜歡電影對很多地方的刻意含糊,讓很多地方留了空白,看起來更有樂趣,而且人物在電影過程中慢慢累積而變得有血有肉,讓電影後段的故事變得很有意思,而且在主角Bénesteau不斷的寫作VO當中,也讓整個故事變得像是與虛構的融合一樣,加上電影尾段的不尋常,讓這一點變得很強烈,我還是覺得尾段奔喪的那一幕很詭異,也帶著荒謬,這似是看熱鬧多於奔喪。

由對這個Bénesteau沒甚好感,至到最後發現他的善良可愛,然後為他在暮年對人生感到的百感交雜而忽爾鼻酸起來。彷彿是Premonition,是嗎?

相關網頁


電影節首場【亡命英倫】開波

fmlondonto.jpg
導演︰ Paul Andrew Williams ︱ 地區︰ 英國︱年份︰ 2006

《亡命英倫From London to Brighton》是今年電影節首場欣賞的電影,坦白說,對於這部英國獨立電影,我是很直接被電影介紹的一句「被評為06年英國最佳電影」而購票入場的,如是這樣便看了這部電影。

《亡命英倫》刻劃出倫敦不見天日的一面,電影裏的倫敦只有黑夜,Waterloo不再是觀光點,而是找流浪少女的好地方;Westminister以至soho區也變得黯然無光,只剩下不講道理,不能講道理的黑道中人的背景,小混混Derek可以勸女朋友與朋友上床;黑幫兒子 Stuart 可以狠心一刀插向Derek的腿上,在黑道上變得最弱勢社群便是妓女Kelly。

電影最討好我的是乾淨利落的剪接手法以及不斷運用的Close up 鏡頭,Close up 成了電影的Motif,在大特寫下的人物表情更加突出。至於講述咸濕有錢老人Duncan那幕,忽然抽走了環境聲只剩下空曠的鋼琴伴奏,認為這幕蠻可以發揮的,可惜這樣的一個小節卻只有音樂的不同而沒有再被發掘。另外,Kelly 與Joanne 在海灘倒咖啡那幕,意境甚至畫面上也算不上很深遠,不過在這一套情感很暴露的電影上卻是很恰當很深刻的,帶著很多角色的感情。

至於電影的弔詭之處在於那條已經躍然紙上的主線故事,由故事開端至到結尾,你已經知道故事就是這麼發展,但你卻偏偏會不斷猜度,橋段是否會這麼容易被推測呢?我便是一直處於這樣兩方的猜度當中度過這電影的。一方面在很早段已經知道最後死的一定不是Joanne及Kelly而是黑邦兒子Derek又或是小混混Dave的了,但卻想像如果一個敘事電影如果沒有dramatic 的劇力最後被殺的就是Joanne及Kelly 又會是如何一番景象。

至於角色是這電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我們都不會疑惑為何Kelly會這麼甘願惹禍上身幫助只有十一歲的Joanne脫離苦海,因為基本的人性與及同情心都能解釋一切,不止,Kelly說的單單一句「如果我在你這樣的年紀我便不會當企街」便已經將Kelly這位妓女的角色描繪得生動有人性,解釋了一切。再加上Kelly在與Joanne及Derek談判的一幕中接近沉默的舉動,而鏡頭卻停留於她那些細微的面部表情,我們便明白Kelly對這個Joanne起的感情並非淺的。而那個描述得像個白痴的Derek 也是很立體的,唯獨剩下的黑手幫兒子Staurt 卻是電影中最單薄的角色,並非因為對他的描述不足,而是最尾的那個吃煙故事加吃煙的畫面實在太老套,太刻意,太暴露,算是我最感到欠勁的地方。

總的來說這電影說不上難看也說不上很突出吧,緊張也是有一點的,但最主要是來自角色的acting 上而非電影本身的張力。最出色都是兩個女子之間的感情勾劃,手法最輕描淡寫卻是最深刻,其他的感情很暴露卻給人兀突之感。

不過,心想,電影中Derek三番四次斥罵Kelly「枉我這麼信任你,你出賣我」;Staurt也在尾段表現出較人性及較多感情流露的一面,再加上Kelly的俠義形象,發覺頗有香港黑社會電影的道亦有道、黑社會也講感情的Cliche,哈。

故事激動位︰那個接Kelly 手機的閒雜人等竟然多口得連仔細地址都講給Derek聽,其實第一個被槍轟的應是她,而且演這個白痴的偏偏又是呆呆的,那刻看得激動。

小事︰電影開場沒有字幕,Kelly的那些口音讓我幾經思量才知道她說的是英文,然後過了Prologue 便有字幕,不知道是技術問題還是刻意安排,恰巧的是Prologue後Kelly的口音也沒有之前的難聽,玩死。你知啦,我聽得好差,聽唔到。

電影官方網頁︱延伸閱讀︰From London to Brighton


盛夏光年的幾多秘密

esummer001.jpg
導演︰陳正道︱地區︰台灣︱年份︰2006

騎單車的歲月,是否代表青春?
電單車順理成章就是長大了的不羈歲月。

【盛夏光年】中你可以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套很老套的電影,手法很老套,故事可以說是很老套的,電影很多東西都感到蠻刻意、蠻幼嫩,但你懶理,單是選角,找來青春大男孩張孝全加上擁有一雙怨婦一般的眼睛的張睿家,再加上具備反叛與純情一身的女主角楊淇,你就會覺得整件事是很對的。

電影最好看的應是張考全飾演的余守恒的有趣角色,他本身個性的孩子氣,而且他對康正的著緊,那些細微細眼的著緊康正行的場面,很過癮。當他與惠嘉一起又不肯放棄正行時,卻又產生了另一有趣的地方。欠缺浪漫一點想,可以乾脆當他是想齊人之福;他不是同性戀,是雙性戀吧?

如果說電影很有一種青春的感覺,我想全是靠三位主角的演繹入肉才能達到的,反觀電影鏡頭剪接音樂以至道具服裝,都反而帶著刻意未圓熟之感,而且在很多場面與設計都給人兀突、刻意之感。想起青春,似乎【藍色大門】勝了很多籌,在詩意與及拍攝手法上。不過【盛夏光年】中的台灣卻是很有個性很立體地呈現,那些藍藍的天,油油的草,空間不大較為殘舊的房間,很深刻。

esummer002.jpg

片中各人的苦悶與不安感覺最是突出的,像是惠嘉的孤獨,而朝向反叛的方向表達;守恒的硬要康正陪伴,又是令人看得怪怪的;反而康正行的角色除了在公園與陌生人一夜情的那一幕較立體外,其他的哀傷都好像來得表面與不深入。不過,最大問題還是這個結局,彷彿抹殺了那場Love Scene的出現,即時反應是「唔係呀嘛!?」,確實是看畢電影最不滿又是最多話題的地方(網上搜到一位叫諾韻姐姐寫了一篇與我的想法很接近的文章,看看)。

總之,我覺得看的過程是很過癮的,因為張孝全飾的守恒確實很令人摸不著頭腦。其他康正的怨婦眼神也確實很傳神;只可惜楊淇的角色被完全浪費掉,其實以她知道正行是愛守恒而與守恒的相愛的身份理應是帶著很複雜的情感,也應該有更多的舉動。可惜,最後一點也沒看見。

無聊話一︰不知是否要製造台北學生生活的潦倒,康正的房間床後的那幅牆,那些漬,實在太擾亂我的眼睛。
無聊話二︰正式的電影海報我認為很一般,反而網上找到的這張更好,雖然太王家衛。
無聊話三︰片尾的歌曲《盛夏光年》縱使星級陣容效果卻一般,反而《明白》簡單的情歌還可接受。
無聊話四︰Kubrick入的碟源好了很多,以後買碟可以去Kubrick 買了,很多想買的都有。

盛夏光年官網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