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求自我道,彷彿都是預期

pressentiment07.jpg
導演︰Jean-Pierre Darroussin︱國家︰法國、年份︰2007

電影節第二天看了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法國電影《我求自我道(Premonition)》,Jean-Pierre Darroussin自編自導自演之作,不禁佩服。

一個五十歲左右的有錢律師,離開自己的豪宅,在巴黎的最貧困的區域生活,似是找尋自己的新的人生。一切都彷彿是如此的平淡,對一個已經夠富有,已經有過婚姻,已經有一個愛人的五十多歲男人來說,他只是找一個地方去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重新量度自己的前半生,與他討厭的家人劃清界線。他的轉捩點便是從他惹上一個鄰居開始,然後便令他的生活泛起不一樣的漣漪。

電影的平淡讓我陶醉於有別於如《我愛巴黎》中看見的浪漫巴黎的影象,讓我覺得主角Mr. Bénesteau在以單車穿插於巴黎街道很有詩意。電影的前半段真的很平淡,然而戲劇性的元素慢慢在後半漸漸加重,先是那個不好心腸的鄰居Isabelle的發難,再是可憐兮兮卻又長得精緻得惹人憐愛的Sabrina與Bénesteau的純愛關係,再跟著是個人最感過癮的善良戇直的角色Eugénie。電影後半的安排,也變得鬼馬起來,Bénesteau 休克忽爾的掙開眼,在公園休克的場境處理,甚至是結局中他家人與Isabelle的穿插,也是變得不尋常起來。

喜歡電影對很多地方的刻意含糊,讓很多地方留了空白,看起來更有樂趣,而且人物在電影過程中慢慢累積而變得有血有肉,讓電影後段的故事變得很有意思,而且在主角Bénesteau不斷的寫作VO當中,也讓整個故事變得像是與虛構的融合一樣,加上電影尾段的不尋常,讓這一點變得很強烈,我還是覺得尾段奔喪的那一幕很詭異,也帶著荒謬,這似是看熱鬧多於奔喪。

由對這個Bénesteau沒甚好感,至到最後發現他的善良可愛,然後為他在暮年對人生感到的百感交雜而忽爾鼻酸起來。彷彿是Premonition,是嗎?

相關網頁


電影節首場【亡命英倫】開波

fmlondonto.jpg
導演︰ Paul Andrew Williams ︱ 地區︰ 英國︱年份︰ 2006

《亡命英倫From London to Brighton》是今年電影節首場欣賞的電影,坦白說,對於這部英國獨立電影,我是很直接被電影介紹的一句「被評為06年英國最佳電影」而購票入場的,如是這樣便看了這部電影。

《亡命英倫》刻劃出倫敦不見天日的一面,電影裏的倫敦只有黑夜,Waterloo不再是觀光點,而是找流浪少女的好地方;Westminister以至soho區也變得黯然無光,只剩下不講道理,不能講道理的黑道中人的背景,小混混Derek可以勸女朋友與朋友上床;黑幫兒子 Stuart 可以狠心一刀插向Derek的腿上,在黑道上變得最弱勢社群便是妓女Kelly。

電影最討好我的是乾淨利落的剪接手法以及不斷運用的Close up 鏡頭,Close up 成了電影的Motif,在大特寫下的人物表情更加突出。至於講述咸濕有錢老人Duncan那幕,忽然抽走了環境聲只剩下空曠的鋼琴伴奏,認為這幕蠻可以發揮的,可惜這樣的一個小節卻只有音樂的不同而沒有再被發掘。另外,Kelly 與Joanne 在海灘倒咖啡那幕,意境甚至畫面上也算不上很深遠,不過在這一套情感很暴露的電影上卻是很恰當很深刻的,帶著很多角色的感情。

至於電影的弔詭之處在於那條已經躍然紙上的主線故事,由故事開端至到結尾,你已經知道故事就是這麼發展,但你卻偏偏會不斷猜度,橋段是否會這麼容易被推測呢?我便是一直處於這樣兩方的猜度當中度過這電影的。一方面在很早段已經知道最後死的一定不是Joanne及Kelly而是黑邦兒子Derek又或是小混混Dave的了,但卻想像如果一個敘事電影如果沒有dramatic 的劇力最後被殺的就是Joanne及Kelly 又會是如何一番景象。

至於角色是這電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我們都不會疑惑為何Kelly會這麼甘願惹禍上身幫助只有十一歲的Joanne脫離苦海,因為基本的人性與及同情心都能解釋一切,不止,Kelly說的單單一句「如果我在你這樣的年紀我便不會當企街」便已經將Kelly這位妓女的角色描繪得生動有人性,解釋了一切。再加上Kelly在與Joanne及Derek談判的一幕中接近沉默的舉動,而鏡頭卻停留於她那些細微的面部表情,我們便明白Kelly對這個Joanne起的感情並非淺的。而那個描述得像個白痴的Derek 也是很立體的,唯獨剩下的黑手幫兒子Staurt 卻是電影中最單薄的角色,並非因為對他的描述不足,而是最尾的那個吃煙故事加吃煙的畫面實在太老套,太刻意,太暴露,算是我最感到欠勁的地方。

總的來說這電影說不上難看也說不上很突出吧,緊張也是有一點的,但最主要是來自角色的acting 上而非電影本身的張力。最出色都是兩個女子之間的感情勾劃,手法最輕描淡寫卻是最深刻,其他的感情很暴露卻給人兀突之感。

不過,心想,電影中Derek三番四次斥罵Kelly「枉我這麼信任你,你出賣我」;Staurt也在尾段表現出較人性及較多感情流露的一面,再加上Kelly的俠義形象,發覺頗有香港黑社會電影的道亦有道、黑社會也講感情的Cliche,哈。

故事激動位︰那個接Kelly 手機的閒雜人等竟然多口得連仔細地址都講給Derek聽,其實第一個被槍轟的應是她,而且演這個白痴的偏偏又是呆呆的,那刻看得激動。

小事︰電影開場沒有字幕,Kelly的那些口音讓我幾經思量才知道她說的是英文,然後過了Prologue 便有字幕,不知道是技術問題還是刻意安排,恰巧的是Prologue後Kelly的口音也沒有之前的難聽,玩死。你知啦,我聽得好差,聽唔到。

電影官方網頁︱延伸閱讀︰From London to Brighton


盛夏光年的幾多秘密

esummer001.jpg
導演︰陳正道︱地區︰台灣︱年份︰2006

騎單車的歲月,是否代表青春?
電單車順理成章就是長大了的不羈歲月。

【盛夏光年】中你可以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套很老套的電影,手法很老套,故事可以說是很老套的,電影很多東西都感到蠻刻意、蠻幼嫩,但你懶理,單是選角,找來青春大男孩張孝全加上擁有一雙怨婦一般的眼睛的張睿家,再加上具備反叛與純情一身的女主角楊淇,你就會覺得整件事是很對的。

電影最好看的應是張考全飾演的余守恒的有趣角色,他本身個性的孩子氣,而且他對康正的著緊,那些細微細眼的著緊康正行的場面,很過癮。當他與惠嘉一起又不肯放棄正行時,卻又產生了另一有趣的地方。欠缺浪漫一點想,可以乾脆當他是想齊人之福;他不是同性戀,是雙性戀吧?

如果說電影很有一種青春的感覺,我想全是靠三位主角的演繹入肉才能達到的,反觀電影鏡頭剪接音樂以至道具服裝,都反而帶著刻意未圓熟之感,而且在很多場面與設計都給人兀突、刻意之感。想起青春,似乎【藍色大門】勝了很多籌,在詩意與及拍攝手法上。不過【盛夏光年】中的台灣卻是很有個性很立體地呈現,那些藍藍的天,油油的草,空間不大較為殘舊的房間,很深刻。

esummer002.jpg

片中各人的苦悶與不安感覺最是突出的,像是惠嘉的孤獨,而朝向反叛的方向表達;守恒的硬要康正陪伴,又是令人看得怪怪的;反而康正行的角色除了在公園與陌生人一夜情的那一幕較立體外,其他的哀傷都好像來得表面與不深入。不過,最大問題還是這個結局,彷彿抹殺了那場Love Scene的出現,即時反應是「唔係呀嘛!?」,確實是看畢電影最不滿又是最多話題的地方(網上搜到一位叫諾韻姐姐寫了一篇與我的想法很接近的文章,看看)。

總之,我覺得看的過程是很過癮的,因為張孝全飾的守恒確實很令人摸不著頭腦。其他康正的怨婦眼神也確實很傳神;只可惜楊淇的角色被完全浪費掉,其實以她知道正行是愛守恒而與守恒的相愛的身份理應是帶著很複雜的情感,也應該有更多的舉動。可惜,最後一點也沒看見。

無聊話一︰不知是否要製造台北學生生活的潦倒,康正的房間床後的那幅牆,那些漬,實在太擾亂我的眼睛。
無聊話二︰正式的電影海報我認為很一般,反而網上找到的這張更好,雖然太王家衛。
無聊話三︰片尾的歌曲《盛夏光年》縱使星級陣容效果卻一般,反而《明白》簡單的情歌還可接受。
無聊話四︰Kubrick入的碟源好了很多,以後買碟可以去Kubrick 買了,很多想買的都有。

盛夏光年官網延伸閱讀


從Panasonic到瑞典Tobias Fröberg

記得來自瑞典的José Gonzales歌聲下那個Sony Bravia的七彩波波靚到震廣告,畫面靚,但我對José Gonzales卻沒有起到多少熱度。另一邊廂,Panasonic Lumix cameras又用同是瑞典唱作人Tobias Fröberg的《Somewhere In The City》作背景音樂,畫面當然不及Bravia的震撼,那只有三十秒鐘的音樂片段也未叫我真正著迷。然後,細聽他的作品才真正入迷。

Tobias Fröberg已經推出了兩張專輯,與好友Linus Larsson(The Concretes 及更多瑞典樂團的監製)一起包辦兩張專輯的所有音樂製作品位。首張專輯【For Elisabeth Wherever She Is】是在簡樸的編曲及優美的旋律
的出色作品,有些你會必然會想起鄰家挪威的Kings Of Convenience,又或是準確一點Simon&Garfunkel的脫俗音樂,有些自然是瑞典名牌的清新民謠,然而,最叫我動容的是《Grace》在鋼琴下的吟唱,加上那些Harmonies,你不會想不起是屬於The Beatles 又或是John Lennon 又或是Badly Drawn Boy的靈氣曲目吧?「 I don´t think I´m gonna die I just want her to remember I don´t want to lie I want to keep her and love her」,實在是陣陣的心痛。

第二張專輯【Somewhere In The City】還未能拿到整張專輯聆聽,不過MV的高飽和色彩以及捕捉的歐洲街頭景像,已經很美。《When The Night Turns Cold》中「Take Me Higher」的一句即Sharp cut到玩機動遷秋的畫面,像心情一樣七級跳狂飆。

《Somewhere In The City》的幽靈遊走也是有趣,讓我不知道他是用投射背景拍攝還是怎樣。而且,這樣的遊走實在很有flânerie的感覺。

《Grace》試聽︰

[audio:http://www.tobiasfroberg.com/A_Grace.mp3]

Tobias Fröberg網頁Myspace


瑞典唱作女生Britta Persson

wii001.jpg

後知後覺,讀(OR)才認識06年八月推出了首張個人大碟的瑞典女唱作人Britta Persson。Britta Persson04年已推出首張EP,不過頭三張demo/ep 走民謠清爽路線,06年的新專輯【TOP QUALITY BONES
AND A LITTLE TERRORIST
】卻換上型格的包裝,走在alternative pop 的範疇。封套在硬硬的燈光下玩黑底紅外套白衫的高對比顏色,十分有型格。不只,其中一單曲《You Are Not My Boyfriend 》找來Robinovich作導演,在歌曲本身硬橋硬馬兩輕一重的鼓聲下,畫面也簡單直接,Close up 大頭加上男士在狂舞已經很有壓迫感。Britta Persson那個神經質造形與演出也是讚。好看。

wii001.jpgwii001.jpg

You Are Not My Boyfriend

You are not my boyfriend, well a lot of people ain’t
The fact that you do not want me makes me not wanting you
Next time I make out it won’t be with you
I could not have done it different, I always have to say it all
How could love be hidden? In a way I am proud
I want you to feel something, if not love, hate will do

wii001.jpgwii001.jpg

有趣的是她2004年【DEMO 1】,竟讓我想起楊千嬅【直覺】的封套,很似。不過聽回她的舊作品,她那比較倔強的音質在Acoustic 簡約編曲下效果一般,還是最新的專輯的音樂編曲適合她。

官方網站試聽連結


挪威2006年電影票房廿大

在挪威的半年,看過的電影不多,入電影院觀看的,僅有《The Chronicles of Narnia》與《Da Vinci Code》,前者算是四平八穩,還是那些歷險片,也與友人看得沒多怨言離場;後者《Da Vinci Code》卻令我極度遺憾,尤如看一場Treasure Hunt,而且是不緊張刺激那種,看後真想大呼還我一百元。

對,在奧斯陸的Collosseum欣賞一套電影需要九十元挪威幣,即是大概港幣百一元,在香港已經可以觀看二至三次電影了。現今翻查一下,Collosseum 原來大有來頭,介紹遲些再說,因為今次想說的是2006年挪威最賣座的20大電影。

挪威並非甚麼出色的電影國家,電影質素也好像被丹麥與瑞典的比下去,不過我還是愛屋及烏,欣賞挪威電影的節奏與平淡。NRK最近報導挪威2006年最賣座的廿部電影,首位的是《冰河世紀2》,第二位是《魔盜王3》,第三位才是《Da Vinci Code》,看來挪威人較喜歡合家歡電影。

norsk1.jpg

而挪威本土電影,則要等及到第9與第10位才出現,根據在電視台的真人Show而選出的足球球迷演出的《Lange flate ballær》成為挪威最賣座本土電影。看來應該是一套很不錯的喜劇。第十位的是《Fritt Vilt》(意思︰Free Game》,懸疑片。十一位則又是合家歡電影《Olsenbanden jr. på Cirkus》。

norsk2.jpg

然後,數到第十五位,終於有另一套我早想在奧斯陸時觀看的《Slipp Jimmy fri》(Free Jimmy)。這部首部挪威動畫電影實在很吸引我,記得當時在挪威也有排山倒海宣傳,尤記得那廣告在Trickk 的外殼不斷出現。可惜那時不知為何就是沒走到電影院觀看,而且知道只有挪威字幕而沒有英文字幕也令我卻了一小步,然後又聽到PHD哥哥說這電影很不錯又令我感到心動。希望快點能夠一看便好了。

Filmåret 2006


奧斯陸的血腥《Izzat》

izzat.jpg
導演︰Ulrik Imtiaz Rolfsen︱地區︰挪威、年份︰2005

真的要感謝PHD 哥哥的推介,今天終看了另一部電影《Izzat》,也是展現奧斯陸的陰暗一面的電影,很不錯。

就是剛巧PHD 哥哥給我的兩套電影也是充滿暴力的,《Izzat》讓我不斷聯想起香港黑幫、警匪電影,不過,又是同一番說話︰挪威電影的發展總是恰到好處的,就算這套關於奧斯陸黑幫的電影發展也沒有香港以快打慢的感覺。

《Izzat》在印度Urdu語的意思是「Honour」,電影中便是指三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好朋友的故事,巴基斯坦人在挪威全都是loser,只有加入了黑幫的,才是勝利者,故事便是這麼開始。

izzat1.jpg

一個關於巴基斯坦人在奧斯陸的故事,由80年代開始的巴基斯坦人黑幫初紥根至到90年代的掌管全奧斯陸的地下活動,亦由80年代三位巴基斯坦人的年輕人無心向學、尋求刺激至到加入了黑幫,成為黑幫的中心人物。老師小時候教他們在學校最重要是「Respect」,爸爸送主角Wasim 到巴基斯坦兩年也是要教他學會「Respect」,在白粉交易中他也要學會「Respect」,很諷刺。可惜,「一入黑幫深似海」,當大家已經上了岸,抽不了身才是故事的重點。親手殺好朋友、被迫親口出賣好朋友,黑幫的世界,便是萬劫不復。

很喜歡這電影處理的哀愁,不用花筆墨,很簡單的鏡頭,便表達當中的感覺︰Wasim 親手殺了Riaz後的那些洗手鏡頭,Wasim那些緊張咀臉便表達了這事對他的衝擊。而且,三位好朋友的友誼也沒有花時間去描寫,只憑他們少年時大概五分鐘的片段便交代了他們的友誼,這讓我想起香港的那些關於黑幫友誼的電影,那些刻意的鏡頭,刻意的著墨,刻意的友誼,其實,黑幫中人的心思那有這些拖泥帶水?一起吃喝玩樂,一起工作,一起的信賴,已是他們的最大友誼,《Izzat》中便能表達到這點。然後,巴基斯坦人要擁有將來,變成奧斯陸的強者,唯有只可以成為Ganger,然後,便遭遇這些命運,現實嗎?

izzat2.jpg

而且,奧斯陸的人口稀小也是令我覺得這些黑幫槍戰片段可怕的地方,有些日子奧斯陸的大街真是要找一個人也困難,如同《Uno》一樣,在Oslo殺人不驚動他人,太易了。

不過,感覺上最不配合的是Poster等的設計,主角拿槍的剪影實在太像《Ocean Eleven》那些電影。

Izzat官網Izzat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