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才女,終於到Jessie Ware

在英國本土已經醞釀了大半年的South Londoner Jessie Ware終於推出首張大碟【Devotion】,大碟一出當然取得更多國際注目,絕對是這個夏天的新音樂才女,繼Lana Del Ray後。

從Jessie Ware身上就是將dubstep 等電氣化融入美式Soul唱法,所以在《110%》我們聽到她可以又做Lilly Allen 又突然變Adele式演唱,很是神奇。聽了她的單曲聽了大半年,之前還不太肯定這個女子讓怎樣形容。早前還跟朋友介紹說,喂,英國版新Lykke Li式電子才女呀,說得很錯。因為其實Jessie Ware就如其他一眾South London的音樂人一樣,有種posh高貴「血脈」,單看其MV便知道,你還以為是Made in Chelsea 班friends。所以我覺得要取用一個雜誌式吸引眼球用字,我會說她是The British answer to Lana del Ray更適合。

看她最新MV《Wildest Moments》,又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再一次証明,一個出色MV,其實不關成本的事。是創意,是美學水平,是歌曲本身。


BBC Sound of 2012 英國新Hype Spector著陸

今天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次雪。

不過,其實是很弱雞的雨雪。

很久沒update 我的長角了,不是因為懶惰(其實也有一點),而是因為很多東西要處理,my status is literally shit.

最近都只在聽收音機,真正自己播的音樂少之又少。不過今天看到BBC Sounds 2012的名單了,那就去聽一下這些音樂新動力。

還未聽哂,但Spector榜上有名其實就如上年James Blake的榜上有名一樣,因為都係已經在唔同媒體被hyped被講了。記得老早之前聽《Never Fade Away》時已經覺得有趣,Never Fade Away,是一個很勁的statement,很具力量亦有一種很混亂的思緒。再聽最新單曲《Grey Shirt and Tie》,唔,難怪被會被人扣上Roxy Music x Killer x The Strokes這些名字。其實還是很重的Shoegaze的味道,不過整個手法及表達便有不一樣的浪費感覺,感覺有點像北歐dreamy電音撞上英國brit pop,很妙。(不過MV 尾段的footage 竟然係瑞典文…諗返其實成個mv 都頗北歐)

單看宣傳照以為他們的形象又是另一隊indie hipster,怎知來自East London 的他們原來都喜歡西裝上陣,有點posh,或者真是想學Roxy的形象吧?至於主意Fred Macpherson原來已經在MTV當過主持,台上的他被形容為光鮮愛打扮的Jarvis Cocker,哼,目前為止,都係等Spector 出左張Debut Album 再討論。種種跡象,加埋下年support Florance and the Machibne,佢地gonna be big。

Guardian 繼續


King Krule十七歲大哂

又有遠朋自遠方來,忙得要死,最近計算自己的時間怎運用,發現時間很少但要做的東西實在太多,所以原來忙得一直不可開交是正常的。不過點都,點都要用十分鐘時間寫呢篇。

前幾日看到之前寫過的London十七歲男孩Zoo Kid,原來現已用另一名字King Krule來闖江湖,並剛在美國進行first gig,哇,十七歲;然後再在英國巡遊。

我只能說,佢呢個死o靚仔Archy Marshall真係不得了,talented到爆炸。出生於一個父母均在創意工業工作的佢話自己八歲開始就做歌,你話真係唔係講笑。佢仲話自己從未學過音樂,咁樣答︰

AM: When I was eight as well. I never got lessons. I took influence from Chet Baker, Ian Dury, and Joe Strummer. I don’t hear my voice and think, “Yeah, that’s a banging voice!” It’s more about putting the right emotions into the right words and the lyrics than anything else to me.

哇,Chet Baker, Ian Dury, and Joe Strummer唔怪知得你玩得出一首《Out Getting Ribs》好聽又極度低沉傷感具情感爆發力的作品。最新單曲《The Noose of Jah Cit》一樣好聽到痺,加入中板鼓聲及電子trippy tone,由傷感變得迷幻愜意一點,噢,難怪你可以咁形容主流音樂

“I didn’t really care about anyone else liking it because the mainstream music that everyone likes is shit anyway,”

有關倫敦學生遊行,佢更加不怕被人看小或笑,話自己最近睇了不少馬克斯理論,亦正在消化中。

I’ve never been a real big fan of capitalism. I’ve studied quite a lot of Marxist theory. I’m still quite confused about it, to be honest, but I just like learning about all of it. Knowledge is power.

唔,好,King Krule,你好野。

King Krule- The Noose of Jah City by truepanther


呀下呀呀下,倫敦

倫敦從來都是我又愛又恨的城市。愛在其文化的豐富及複雜,它的文化建基於文化間的衝突及不協調,倫敦人的愛辯不妥協性格又是使這些衝突能成立的地方。這些都是使英國或是倫敦的文化層面可以那麼有趣罷。恨在於其過份繁忙缺乏應有的人情味吧。我三年沒來倫敦,這次第三度短暫停留讓我的腦海真的變了海洋一樣在蕩漾,很複雜,那裏流這裡衝向哪裏走。

上一次來倫敦是跟爸媽及大家姐來。短短不足四年發覺倫敦已改變不少,尤其是Piccadilly Circus,大型HMV 及Virgin原來已消失了。確實,人都消失了,我不禁在回憶倒帶,那些地方我們幹過什麼那個地方我們怎樣走過。人還不過是城市的一部份,人會幻滅城市難以幻滅。我們的回憶黏在城市上,不如說城市是沿著我們的生命線地在四方百面地發展成長活著的罷。

在倫敦短留根本看不到什麼,看到一大群人在Oxford Street跑呀跑,其實很有趣,就像在香港Nathen Road 旺角一段跑一樣,那種對抗街道本身角色的含義很強。看得我不禁咧起嘴笑。

回到奧斯陸心情又是不一樣,變幻原是永恒嗎,我不覺得變幻原是永恒,永恒的就只有永恒這詞語,變幻是人生,像馬路紅綠燈一樣,你久不久便要碰上一個吧。我站在這個馬路口,我想到的是這個世界原本就是用來作破壞的,建立,deconstruct,或是collapse,或是重組,這些都是這世界,或者是我自己不斷經歷過程。

有些東西是沿著路軌走的,不過不知為什麼這個站要提早到達。我不知道提早發出訊號的意義何在,我邊廂就只有感到悲傷。就像是海,大海是變幻的始源,我討厭水,這是Erlend Loe教我的。我討厭水。保持,保持的就只有俗套路軌上的過程罷了。我討厭水。這個世界的磁場總讓水在翻在倒,可以讓它安靜一點嗎?我不明白。剛剛手上的水才平靜過來,為何又要那麼快迫我倒瀉?可知道我的手是這麼震。


Noah與Whale的最重要是你有heart

noahlifegoeson

鄰居安勒樹某天跟我說,某天他在報紙裏說亞洲人來到挪威要食維他命B不然會有情緒問題。我笑一笑,跟他說,我在香港時也會久不久情緒會低落一點吧,在這裡也一樣,這不是問題吧。然後他也傻笑了,說,哦,間唔中depressed一下好正常,我成日都會,好正常吧,那我也要吃嗎?

的確,心情有起有落是正常事,最重要是有時起下有時落下,唔好好太獨沽一味就好啦。係嘛,我諗係吧,每到weekend我的心情通常會跌到低點,這從中學時開始已是這樣,沒有什麼問題。今日一常以往感到沒生氣,看看電視劇,聽聽歌吧,像我一直喜愛的倫敦樂隊Noah and the Whale新大碟的新作《 L.I.F.E.G.O.E.S.O.N.》。

第二張大碟的Noah and the Whale因為主音的分手而變成一張極為憂愁的青春映畫,這次第三張經歷哥哥的離隊,跟據Guardian的報導,又會是另一個轉變。趕即下載新單曲,聽一聽,咦,原來早在收音機聽過不少次了,只是沒有為意是他們的作品吧,確實,這次又變得開懷了,收起了ukelulu等的民謠元素,變得竟有點近代的Belle and Sebestian起來。喜歡歌曲,易入口得來仍然有他們的情懐,尤其歌詞,是這樣說的,

You’ve got more than money and sense, my friend
You’ve got heart and you’re going your own way”

“L.I.F.E.G.O.E.S.O.N.
What you don’t have now will come back again
You’ve got heart and you’re going your own way”

嗯,精神十分抖震,保持樂觀,至少在歌曲裏。睇MV


英國女生Anna Calvi可能是最好的⋯

annacalvi

或者要先聲奪人,Nick Cave親自邀請她作Grinderman的supporting act,Brian Eno竟然這樣形容Anna Calvi「 the best thing since Patti Smith」,你就知道你唔可以唔聽Anna Calvi。

因為Guy Garvey而認識Anna Calvi,聽她的歌,不只是她那受David Lynch、王家衛等電影而擁有的迷幻氣團,與及那因Jimi Hendrix而擁有的古舊搖滾風骨,其實單是她的聲音,已是那麼的攝人了。

聽她的歌你猜想不到會轉折得那麼壯麗,難怪Romanticsm 是其他人去形容她的形容詞了。 單聽《Desire》吧,哇,她的現場演出真是冇得頂,我更覺得她有同屬Arcade Fire的Aura及聲音重量!哇。


十六歲倫敦男孩Zoo Kid的咆哮

zookid

倫敦男孩Zoo Kid,原名Archy Marshall,沒什麼特別吧,特別這小夥子只有十六歲,而十六歲的他卻有《Out Getting Ribs》這樣美麗動人的作品。那帶著重重迴音的結他聲,骨子裏像dreampop,其實卻是像sadcore一樣充滿情感十分內省的作品,聲音都是屬於感情波伏所產生的張力,你感受到,你聽得到當中的掙扎的。結他的質感或者更會讓你聽到更多indie pop 經典的名字吧。

Zoo Kid或者一下子將會成為英倫裏另一個被hype而大紅的act,即管睇下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