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陸的血腥《Izzat》

izzat.jpg
導演︰Ulrik Imtiaz Rolfsen︱地區︰挪威、年份︰2005

真的要感謝PHD 哥哥的推介,今天終看了另一部電影《Izzat》,也是展現奧斯陸的陰暗一面的電影,很不錯。

就是剛巧PHD 哥哥給我的兩套電影也是充滿暴力的,《Izzat》讓我不斷聯想起香港黑幫、警匪電影,不過,又是同一番說話︰挪威電影的發展總是恰到好處的,就算這套關於奧斯陸黑幫的電影發展也沒有香港以快打慢的感覺。

《Izzat》在印度Urdu語的意思是「Honour」,電影中便是指三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好朋友的故事,巴基斯坦人在挪威全都是loser,只有加入了黑幫的,才是勝利者,故事便是這麼開始。

izzat1.jpg

一個關於巴基斯坦人在奧斯陸的故事,由80年代開始的巴基斯坦人黑幫初紥根至到90年代的掌管全奧斯陸的地下活動,亦由80年代三位巴基斯坦人的年輕人無心向學、尋求刺激至到加入了黑幫,成為黑幫的中心人物。老師小時候教他們在學校最重要是「Respect」,爸爸送主角Wasim 到巴基斯坦兩年也是要教他學會「Respect」,在白粉交易中他也要學會「Respect」,很諷刺。可惜,「一入黑幫深似海」,當大家已經上了岸,抽不了身才是故事的重點。親手殺好朋友、被迫親口出賣好朋友,黑幫的世界,便是萬劫不復。

很喜歡這電影處理的哀愁,不用花筆墨,很簡單的鏡頭,便表達當中的感覺︰Wasim 親手殺了Riaz後的那些洗手鏡頭,Wasim那些緊張咀臉便表達了這事對他的衝擊。而且,三位好朋友的友誼也沒有花時間去描寫,只憑他們少年時大概五分鐘的片段便交代了他們的友誼,這讓我想起香港的那些關於黑幫友誼的電影,那些刻意的鏡頭,刻意的著墨,刻意的友誼,其實,黑幫中人的心思那有這些拖泥帶水?一起吃喝玩樂,一起工作,一起的信賴,已是他們的最大友誼,《Izzat》中便能表達到這點。然後,巴基斯坦人要擁有將來,變成奧斯陸的強者,唯有只可以成為Ganger,然後,便遭遇這些命運,現實嗎?

izzat2.jpg

而且,奧斯陸的人口稀小也是令我覺得這些黑幫槍戰片段可怕的地方,有些日子奧斯陸的大街真是要找一個人也困難,如同《Uno》一樣,在Oslo殺人不驚動他人,太易了。

不過,感覺上最不配合的是Poster等的設計,主角拿槍的剪影實在太像《Ocean Eleven》那些電影。

Izzat官網Izzat資料


連串無奈的《Uno》

uno.jpg
導演︰Aksel Hennie︱ 地區︰ 挪威 ︱ 年份︰ 2004

在奧斯陸看過的挪威電影中,《Jonny Vang》、《Hawaii, Oslo 》或是Kristian向我推薦的《Buddy》都有Aksel Hennie演出,無獨有偶,今天終於觀看PHD哥哥燒給我的《Uno》,恰巧也是Aksel Hennie演出的作品,而且是他首套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這位長得其貌不揚的Aksel Hennie幾乎每套挪威電影也有他的演出,而且更憑這套《UNO》大殺四方,確實不簡單。

對於以「Uno」來作故事的串連,不禁讓我想起《Hawaii, Oslo 》中那些萬花筒過場效果,同樣有種穿鑿附會的感覺。不打緊,挪威的電影節奏總是不溫不火,不會太慢也不會太快,看起來就是很舒服。

《Uno》講述的是David遇到的連番事件。David有一病危的父親、無法溝通的母親與及一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弟弟,與好友Morten(Nicolai Cleve Broch)在一間規模小的建身室打工的主角,與無良老闆Jarle原本關係良好,出生入死,替其兒子Lars(白痴)補獲又補獲。可惜Lars在建身室藏有的手槍與毒品被警察突擊搜捕而令所有人被扣押,而David的父親亦同時間病入膏肓,命危一線。在如此情況下,David 便當了二五仔說了Lars是藏毒者。

如是者,David 趕到醫院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然後被Jarle等不講道理的人視為仇人,再與巴基斯坦黑社會惹仇口。看著看著,你都想問究竟還可以糟糕到甚麼程度?最後,結尾也是不幸,然後便完了。

看這電影讓我知道原來奧斯陸裏也有這些不見天日的黑社會活動,那些打到甩牙甩腳的鏡頭確實超出我對挪威電影的想像範圍。然而,幸好電影在這些暴力與平靜的鏡頭間達到平衡,看完就是會窩心的,心裏惻惻然的心酸。

Trailer


挪威有奧斯陸也有夏威夷

hawaiioslo.jpg

得知本年電影節有北歐一環節便立即查看挪威被選上的電影的名字,她是給我《香港有個荷里活》等聯想的《Hawaii, Oslo》。

2004年由Erik Poppe執導的Harald Rosenløw-Eeg編寫的劇本的《Hawaii, Oslo》。電影名稱的由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關於在三十度酷熱天氣下發生在奧斯陸的「Hawaii」的故事吧。《Hawaii, Oslo》由一套五組不同的故事串連而成,亦可以說是由一個主故事將五個小故事構成,大概是這樣,最主要的角色是Vidar(Trond Espen Seim),精神科診所的男護,他每次發夢都能預見身邊的人(甚至不認識的人)的未來,他在其病人Leon(Jan Gunnar Røise)生日前的一晚夢到他會在生日的傍晚被醫療車撞弊,故事便展開於Leon生日,即是4月24日的一天。

這電影與其說是圍繞著愛不如說是圍繞著奧斯陸的「迷你」這特質吧,各不認識的主角都因為奧斯陸地方的小而各自遇上穿插,坦白說,主線Leon找舊女友ÅSE一段沒有多少情感所寄託,ÅSE對Leon的愛也是沒有多少能看見,除了產下心臟先天缺陷的夫婦的人物個性最活靈活現外,其他角色都略感平面呆滯,然而,整體故事的順暢及各角色的牽引都是比同類電影來得絲絲入扣,Leon哥哥劫銀行令急救車司機眼部受傷及Frode打劫失敗;Leon的棄錢而Frode拾遺來付手術費,各故事的互動牽連都是微妙用心的。另外,對於「穿針引線」的Vidar給我感覺是失去了翅膀的天使,修行未夠唯有處處盡力,結局不算出人意表,反而當中其動機以及對Leon的情感之曖昧更令我感到興趣。

得到挪威Amanda Awards的最佳電影的《Hawaii, Oslo》,應該會更精彩吧?總之,我喜歡故事的節奏及情感的不濃不淡,電影都沒有太人工或刻意的地方。反之我不太明白用萬花筒Pattern作Motif來剪接的用意,感覺反而是稍為斬碎電影的連貫性。還有,配樂蠻動聽的,淡淡的,像淡化版的Yann Tiersen,可惜,電影沒有推出Soundtrack。

官方網頁相關資料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