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vourite權力跟愛與自由的競賽

Greek導演Yorgos Lanthimos 的最新電影The Favourite忽然將他由小眾變成Oscar級大眾大導,橫掃各個獎項提名,成為本年最熱門電影。

這類電影獎項提名大熱電影通常離不開overrated過譽又或是四平八穩所以赢得各評審的一票。所以我既擔心一向偏鋒,愛鑽尖銳主題的Yorgos Lanthimos會在這作品中sell out,同時我亦十分期待,因為我知道Olivia Coleman將會一如以往作出出色好笑的演出,我很想在戲院大笑一餐。

看完電影,The Favourite 沒有令人失望,確是難得的傑作,由基本劇本到演出,再到電影的深度,探討的不同主題,都令The Favourite 成為一部基乎無可挑惕的出色作品。

香港與台灣將電影譯作「真寵/爭寵」,可謂完全dumb down這電影,亦十分趕客。電影基本上不是有關爭寵,而是有關愛與權力的關係;挑戰男女性別定型;國家忠誠與個人利益的重叠;權力與自由的多盾等等。將此電影包裝成中港台的官廷婆媽劇,也只有這些電影發行商翻譯員才可以諗到的屎橋。如果有看足全電影的,也會知道基本上故事中基乎沒有任何爭寵。當Sarah Churchill失勢後,她不爭之餘,卻低調離場,只跟Abigail說「Oh my God, you really think you’ve won… We were playing very different games.」便可解釋一切。

電影最後用兔仔與Queen Anne 及Abigail的montage作結尾,明顯是一個rabbit hole,像是回應整個電影如夢眩暈的影像及風格。很久沒看過這麼好看的電影。

要讀詳細影評,看這篇︰Beastly: The Bad Women of ‘The Favourite’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導演︰Roy Andersson︱國家︰瑞典︱ 年份︰2007

《You, the Living(人啊,你為甚麼)》,Roy Andersson 網頁中,這是「A film about the grandeur of existing」。

取材於一敘事詩,當中的警語是「Man is man’s delight」,而Roy Andersson的解讀是,Man is man’s fascination,除了喜悅,人亦是人的煩惱根源,包括痛苦、危害、威脅。

人生啊,很坦白說,越年輕的創作人,越喜歡去探討人生的問題,然而,他們所探討的,總覺得只像紙上面的一層灰,陳腔又故作聰明,怎樣也不夠一個已經六十多歲的老人家來說人、說人生來得具說服力。

《You, the Living(Du Levande)》,依然與舊作《Song from the second floor》相承著同一個調子︰塗白臉的中年人,荒誕的悲劇,卻是得來最是哭笑不得的窩心反應。電影中依然是沒有主流的敘事,似是而非的一個又一個故事,半夢半醒的一個又一個的人生碎片,莫得莫失的一種又一種的失落感受,就是捕捉了一些生活上的細節或是感覺,化之為一幕接一幕的Tableaux vivant式的處境話劇。一如以往,電影的音樂依然是動聽,依然是充滿著音樂與音樂感,像人生。

不過,雖說人可以是人的快樂,但在電影中我看不到多少歡樂,唯一歡樂可能是那個塞車途中,說起那個趣怪的夢的那個︰他在夢中被送到電椅執行死刑,荒謬地。至少,這只是夢,換來一笑,比起另一角色Anna,迷上那個Rock star Micke Larsson,卻只能在白日夢中與他有個美滿的結局。

人生啊,Anna那個美夢成真的白日夢,一切都美好得讓人忍不著為她感到喜極而泣,然而,也只是夢。很難用一言一語說Roy Andersson 的電影是怎麼樣,至少我也沒有這樣的企圖。很喜歡這電影,看電影節其中一重頭戲便是想看這電影,縱使明知道網絡上這電影是隨手可得,依然堅持要到戲院看,因為看《Song from the second floor》便讓我感到在戲院看必然會動人得多。

由此至終很喜歡Roy Andersson的風格。2007年的最佳電影,甚至是人生的最佳電影,我會選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