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電視史上重要一年,因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電視劇Game of Thrones休息1年後,終於推出最後一季——僅有6集的第八季。不過,最後一季播出後引來廣泛不滿,劇集忠實支持者紛紛在Reddit等網上平台表達他們的失望。Reddit的Freefolk副台成為失望劇迷的集中地,出產無數爆笑memes及金句,恥笑最後一季的劣質編劇質素。
同時大眾都將憤恨投射在劇集製作人David Benioff及D. B. Weiss(普遍被稱為D&D)身上,因為網民認為D&D為了接拍最新Star Wars系列而想快速將GoT結束,因而影響劇集質素。
The Virtues:英式悲哀
相隔4年,導演Shane Meadows完成一連三季的This is England後終推出最新電視作品The Virtues。The Virtues一如Shane Meadows一貫風格,捕捉英國working class低下層的悲哀與浪漫,保留他獨立電影風格,結合家庭電影片段及沒劇本即興拍攝方法。今次故事圍繞由北愛爾蘭移居到英國北部的Joseph。他兒時在孤兒院被性侵犯,被迫與妹妹分離。長大後成為酗酒者,經歷婚姻失敗。他因兒子被送到澳洲而崩潰,前往北愛尋找妹妹。當然不得不提PJ Harvey為劇集提供音樂。
近年大熱的喜劇家Aisling Bea用自己失意的生活經驗,寫出這部笑中有淚的喜劇This Way Up。此劇有點接近Fleabag,都是講述一個經歷創傷的年輕女生如何從谷底爬出來。Aisling伙拍同是來自愛爾蘭的Sharon Horgan(她的劇集代表作是Catastrophe)。二人共同擔任監製之餘,亦飾演姊妹。This Way Up成功捕捉當代年輕人生活的快樂與哀愁及城市生活的冷漠,很易讓人看得投入,當中情感細節很真很細膩。
Avenue 5由英國神枱級喜劇編劇Armando Iannucci創作,英美兩地經典的政治喜劇Veep(美)與The Thick of It(英)均出自他手筆,他最近的作品是電影The Death of Stalin,同樣是政治喜劇。所以此劇劇情雖是純屬虛構,但其實內容暗地裏極具政治性,盡在冷嘲熱諷政客與商人的無賴與無能。
劇集播出後口碑一般,但個人認為其實仍然有不少精彩之處。首先Hugh Laurie飾演一個扮美國人的英國演員,十分meta,單是這點已經可令一眾看House長大的電視迷滿足。另外來自近年其中一最出色喜劇This Country的演員Daisy May Cooper亦有份出演,她在第四集中送上爆笑演出。劇集最精彩的地方當然亦要數由經典英國演員Rebecca Front飾演的乘客Karen Kelly的部分。「發國難財」的Karen表面上為乘客爭取福利,但實質上已被船公司收買,吃兩家茶禮。乞人憎,卻依然十分好笑,這正是其出色之處。
若然嫌Avenue 5的幽默太dry,太政治化,那或者可以試試Apple TV+的Mythic Quest: Raven’s Banquet,同樣與遊戲、科幻有關。此劇由長壽處境喜劇It’s Always Sunny in Philadelphia的班底創作,所以有一貫美式處境劇的笑料。這個時勢,要笑多一點。
Sex Education有齊出色胡鬧喜劇的必要元素。它有具個性的角色,出色的演出,爆笑的橋段——少不了令人突眼的尺度。Otis是典型的「宅男」,聰明內向怕醜,經常做出尷尬行為;死黨Eric是黑人同志,風騷幽默,一舉一動都好笑;Otis母親Jean則是聰明計算的另類母親,飾演她的是Gillian Anderson(X-Files)。
不一樣的世界末日
首季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早在2017年推出,但最新一季才剛在Channel 4/Netflix出爐。這是有關一對年輕人離家出走的公路電影故事。兩個不合群的另類青年(misfits),在家庭及學校都找不到容身之處,結果誤打誤撞偷了家人的車,無意中踏上不歸路,成現代英國版Bonnie and Clyde。
此劇畫面充滿型格,不乏抵死劇情與對白,有出色的選曲配樂(由Blur結他手Graham Coxon主理),加上故事本身是有關不能與社會及其他人兼容的「異類」,所以一早成為喜歡小眾獨立電影或文化朋友的心頭好。如果你喜歡Juno、500 Days of Summer等電影,那這劇絕對是你聖誕的最佳伴侶。
同一時間,不少文化評論人亦慨嘆節目水準下降,常請明星作嘉賓,變得娛樂化。然而,討論的重心不是單在Question Time ,而是整個BBC身上——QT不是唯一一個變得比以往通俗的節目。面對其他商業電視台的競爭,以及大眾與政客持續的批評,公營、自主及非商業的BBC一直尋求製作更高收視、更多人收看的節目。這十年保守黨執政,英國政府節財,大幅縮減所有公眾開支,BBC一直是政客的攻擊對象,所以BBC就變得更是歇斯底里。
What if,未來的社會每人都有一個公開評級,做每一件事,無論是在社交網絡或現實,人人都可以評分,同時人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公開評分?想想,現在的社會我們也有類似的評分制度,只不過是評分單位較隱蔽,換成是財產、智商、獎項或名氣等作評分標準。又或是,細想,像Uber,我們不就可以給司機或乘客的「表現」直接評分?OpenRice評分呢?機場上或公共機構上那些「你多滿意這次的服務?」呢,其實不就是已在發生了嗎?
What if,不久將來AR與VR兩個科技可以重疊,只要我們透過視鏡甚至植入組件到身體,就可以看見另一個真實的影像?從此眼見未為真,你的樣子如何也不再緊要,大家只看到想看的,投射出你想看見的樣子;愛打機的你,視聽以外現在感官刺激變為真實,不僅睇到聽到還能捉摸到感受到,這是勇敢新世界,還是Sci-fi災難世界的材料?
What makes us human?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其中一個流行亦被廣泛接受的答案是我們的記憶。美國US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上年已宣布他們開始進行可植入人腦的記憶卡實驗,目標是解開人腦記憶如何運作之謎。這計劃背景是幫助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服役期間不幸有腦創傷的士兵拾回記憶(估計有逾三十萬士兵),名為Restoring Active Memory project。
長生不老的「人生」?
What if,不久將來無論我們的肉身如何,我們的記憶都可以被儲存,上載到Cloud;而在Cloud上我們的記憶與知覺可以自由活動生存,更可以與其他人的記憶互動,等同活於夢中。就算我們死了,我們的知覺記憶仍能永久活在雲層上的夢境,永久生存,毋懼生死病痛,happily forever,這樣的長生不老,很想要嗎?
當然,雖然這些what ifs全都有根有據,但不無「諗多咗」成分。不過,如果你還質疑Charlie Brooker的Black Mirror的真實性,那你就要記得第一季的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早就成功預測了現實,向公眾先展示了英國首相與豬發生性行為,即是早前轟動英國David Cameron的Piggate的戲劇版本。
Black Mirror是具智慧、前瞻、幽默於一身的當代警世科技寓言,它會令你對科技以及現今社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及反思。聽來匪夷所思?剛還有報道說,Netflix的行政總裁Reed Hastings在一個訪問中說,錄像串流的競爭者不單電視電影電子遊戲VR之類等,二三十年後,人們可能啪一粒藍丸就去了另一個世界,啪粒白丸就回來。
說到英國歷史,通常都是皇室主導,「白茫茫一片」,黑人通常都沒有什麼位置;同時當代傳統英國人對自己的白人英國人身份十分自豪,「傳統英國」幾乎就只會想到中產白人家庭在嘆茶吃餅,那有一點黑?在 Black and British: A Forgotten History中,歷史家David Olusoga則告訴我們或者「傳統英國」的形象其實並不應是那麼「純白」的:他帶領我們追尋黑人在英國歷史上擔當的角色,發現原來在英國歷史中有很多黑人的痕跡都是被遺忘及忽略的。例如原來1700年前羅馬帝國時代,在英國有非洲藉的羅馬人生活在當時的英國,根據人類學家進行的考古抽樣研究,在York省中,當年著名的羅馬城市會有一成人會是非洲人,即是當時York的這些地方比起現今的York更多元文化。考古學家更表示雖然羅馬人都是不好惹,十分兇狠,但膚色呢,他們卻不會戴有色眼鏡看待——即是原來社會現在對膚色的偏見與分類,可能只是在近幾百年隨著文化發展而成的產物,亦意味著,樂觀地看的話,可能在未來的社會中種族歧視亦會不再存在。
另一邊廂,演員David Harewood 則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同時是其紀錄片的名字:英國會否有黑人首相(Will Britain Ever Have a Black Prime Minister)?紀錄片調查究竟在英國成長的黑人有多大機會成為英國首相,從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以及社會對黑人的偏見等方面切入,結果發現要有英國黑人首相,機會率是一比一千八百萬,比白人孩子成為英國總統的機會少九十倍。
要融入任何社會,其中一重要秘訣就是不要「突出」,不要不一様。作為明顯外形不一樣的黑人群族,要在白人主導的社會上成長明顯會是更加困難,事倍功半,更不要提他們背負著的悲痛黑奴歴史了。Being Black, Going Crazy? 就是調查為何黑人在英國比起白人有較高百份比有精神情緒病的紀錄片。不過,問題太多太悲觀了,最後介紹的Black is the New Black 就從正面樂觀角度出發,找來一眾英國黑人名人與成功人士講述自己的成長及身世,立意「黑」就是新的潮流。
外國電視不乏LGBT角色,以英國為例,所有合家歡的長壽肥皂劇亦有加入LGBT角色,不過,成為劇集主角及主線的卻仍是屬少數。電視歷史上最經典最gay的電視劇,應還是1999年英國的Queer as Folk,有關三個男生在「著名」同性戀城市曼徹斯特的故事,集中講述他們在有Gay Village之稱的Canal Street一帶的夜生活。
同性戀電視劇 「一雞三味」
劇集由英電視鬼才Russell T Davies編寫,他便是將Doctor Who再度帶到英國電視上成為最受歡迎的電視劇的功臣。不過,因男伴患上腦癌,他近年便沒有大型計劃。今年,他的作品終於高調地回歸電視箱,是另一個有關同性戀角色的電視劇,而且「一雞三味」,整個創作分為Cucumber、Banana及Tofu三部分。
創作人Russell T Davies解釋新作是探討在廿一世紀的英國同性戀生活。主線Cucumber在Channel 4播放,是有關在Manchester四十多歲的Henry的故事﹕與男友同居近十年,沉悶(性)生活,對(性)生活、朋友甚至男友都不特別滿意。2014年英國同性婚姻合法,男友向他求婚,因此引起一連串風波。首集結尾便因為一場「3P」而驚動警察,令Henry要「離家出走」。在另一針對年輕人頻道E4播放的Banana是與Cucumber並排進行的故事,不過主線卻是講述Henry公司的19歲Office Boy Dean的故事。Dean年輕,自信而且gay,他性開放,用交友app四處留情;他與家人合不來,亦因為性取向而常與家人有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