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Brexit 到Trump 當選,極右派座大,活在此刻的我們都是疑問天天都多,時刻都需要對這世界認識更多,BBC Two 探討時事議題的This World 就是當代恩物。
了解時事話題的懶人包
二月頭播出的一集 After Brexit: The Battle for Europe 是由記者 Katya Adler走遍歐洲去了解Brexit 對歐盟作出的衝擊,為理解極右民粹派在歐洲的崛起,她到意大利訪問Five Star Movement ,到荷蘭接觸Party for Freedom,這邊反歐盟反移民陣營均相信歐盟將即將解體;她到比利時及德國與歐盟成員對話聽取歐盟的回應,他們則信歐盟不倒,只需重組。這一集是歐洲局勢懶人包,一小時內讓你掌握基本局勢。
最新一集 The Attack: Terror in the UK 以docu-drama 形式講述伊斯蘭教徒Joseph 在監獄時被極端化radicalise的故事,闡述被迫上絕路的回教徒如何在軟弱時被極端化的情況。上一集的 Born Too White 由有白化症 Albinism 的醫生 Oscar Duke 到訪全世界最高比例患有白化症的國家坦桑尼亞Tanzania,了解albino(患有白化症的人)在東非的處境。
白化症是不能製造黑色素(melanin)的遺傳病,在全球二萬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症,但在坦桑尼亞卻是1429比1,總共有16000人口患有此症,估計是因為近親繁殖的原因。自十年前albino在坦桑尼亞 被迫害謀殺的新聞登上國際新聞頭條,當地政府才開始幫助這群人口,教育大眾。在東非大部份人口都是黑皮膚,教育知識水平不夠高的情況下,albino不只在外表上不合群而被歧視,不少人更視迷信以為他們身體有更好的體質,這些體質更會令他們富有,故Albino 在當地有Dili (錢)的外號。這就是他們一直被迫害的原因︰不少人買兇將他們謀殺解體,用來製做巫藥。
難以相信21世紀的地球上,在貧困落後的國度中長得不一樣仍然是原罪,每天過著膽驚受怕的生活。不過,莫說整個世界,單是在同一個國家甚至城市,只要活在不同的角落上,生活環境到遭遇都會是南轅北轍。就像在英國,活在郊野小鎮,與活在倫敦等大城市就是完全兩個世界,BBC Three 的最新喜劇This Country就正是有關年輕人活在英國南部效野小鎮的故事。
爆笑描述郊野小鎮生活
Mockmentary偽紀錄片形式的This Country是由Daisy May Cooper與Charlie Cooper兩姊弟創作,分別飾演劇中的表姊弟Kurtan 與Kerry,將年輕人無所事事的小鎮生活爆笑呈現。他們雖然二十多歲,但仍與小鎮中十歲多的兒童結伴暢遊,成為他們的頭領作惡。他們亦會幼稚得因為中學時的老師死去而在街上歡呼歌唱。
This Country將侷促的小鎮社群幽默地呈現,卻不失真實性,皆因劇集是根據Cooper姊弟在Cotswolds生活的真實經歴而創作。二十多歲的他們兩人在大學過後因發展不如意而搬回小鎮Cirencester與父母居住。他們自感生活停滯不前,當所有朋友都踏上青雲路搬到倫敦,他們卻重回小鎮。他們利用這些生活經驗與及他們朋友的趣事創作了This Country,算是一炮而紅,現取得不錯收視更贏得好評。世界之大,絕處亦可逢生。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3月沙發薯
以癌症為題材的創作離不開煽情慘情故事,疾病和生離死別固然沉重,但不代表一定要哭哭啼啼,Breaking Bad就是一經典例子,以主角患癌切入,真正的故事是他如何為籌醫藥費與及趁自己在生,為家人準備一大筆錢而走上製冰毒的罪犯之路。
BBC的最新電視劇Ill Behaviour的取材接近,幾乎是英國版的Breaking Bad;不同的是,Ill Behaviour中犯法的不是患癌的角色Charlie,而是他兒時好友男主角 Joel 。
Ill Behaviour 是喜劇編劇Sam Bain 的首套單飛作品。堪稱為千僖年最好笑的英國喜劇Peep Show 與及有關大學學生生活的Fresh Meat 都是他與拍檔 Jesse Armstrong的作品。這次Ill Behaviour與他舊作的形式很不一樣,只是三集的mini series,相同的是同樣充滿黑色幽默。
男主角 Joel 與結婚多年的老婆離婚,因而從她身上獲得一大筆錢。正在從心靈創傷康復的他發現Charlie患上癌症卻不願接受正統醫學治療,只以草本與及果汁療法治療。他拒絕化療,不只是因為他是崇尙自然另類療法的嬉皮一族,更重要的理由是其母死於癌症,他不想重覆她死前接受化療所承受的折磨。
Joel 發現Charlie所患的癌症若然及早接受化療,㑹有逾九成機會成功康復。還未走出離婚打擊的他便產生瘋狂念頭︰為救好友一命,他不介意綁架禁固Charlie三個月,強行為他進行化療,直至化療完成。這就是故事主線,夠瘋狂吧?不過,除了搞笑顛倒的劇情外,此劇引人入勝的是它真正探討的主題—友誼。
與家人情侶一樣,朋友之間的關係其實一樣極度複雜。除了友誼外,朋友間總有說不出的恩怨複雜感情。相識越長,關係就更難用筆墨形容,不只間中的爭執或口角,不同的價值觀的磨擦及無意中的權力角力都令當中的關係除了有愛外,亦會有一定的妒忌、不滿甚至是丁點的仇恨。此劇真正探討的就是朋友之間這些複雜情感,亦是編劇Sam Bain他自己個人生活經驗的體會。
同性戀比殺人放火更下流
上月是英國的LGBT Pride 週,BBC 在各個頻道亦特意推出專題及特別節目。其中Against The Law是結合改戲劇與真實訪問的電視劇,探討在同性戀合法前同性戀社群的狀況(1967年英國才將同性戀合法化)。當中的故事改編自記者 Peter Wildeblood 的真人真事,一晚他偶遇海軍士兵 Eddie McNally,二人從此成為情侶。不過因為Peter 與上流社會有來往,因而被警方盯上,截收他們二人的情信再將他們拘捕,藉以將上流社會的同性戀者一網打盡。
同性戀當時是犯法,所以同性戀社群需極度小心低調,因為一舉一動都會讓人有藉口將你定罪。被訪者表示在街上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被視為同性戀行為,而警方截查信件在當時是十分流行,不少人因此而被拘捕入罪。長在海上的海軍亦是同性戀的「溫床」,其中一被訪者當時就是在船上被補。他若向警方提供更多同性戀者名字,他就可以由五年刑減至數月。因此他透露了一高級海軍的名字,結果這高級官員吞槍自殺,令他一生都承受這悔疚。
縱使在香港同性戀的平權進程不及歐美,但也難以想像原來同性戀曾經有如過街老鼠,比殺人放火的犯人更不被尊重——更令人心寒的是當時的政府與警方真的視同性戀為嚴重罪案,誓要將更多人送入監獄。嗯,世界今時今日的自由與文明,真的不可以當是理所當然。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8月12日沙發薯
這週沙發薯當然仍對Game of Thrones 第七季大結局念念不忘,並開始對兩年的等候感到不安煩躁緊張難眠⋯⋯如果你像我一樣都有這GoT症候群的話,那就急切需要找新的電視劇追看,暫將GoT拋諸腦後。
GoT級數的製作與陣容可謂史無前例,找類似種類的電視劇去填補空缺未免是雞蛋碰石頭,所以眼界應放在不同類型的劇種。由基本上是史上最佳電視劇常客的The Wire 的創作人 George Pelecanos與David Simon合作的HBO大製作The Deuce便是其中一值得追看的候選新劇。
七十年代紐約成人電影暗黑歴史
此劇不僅是有最強製作班底,連演員陣容亦屬星級︰領銜主演的是James Franco 與Maggie Gyllenhaal。劇集的內容則是創作人一直最感興趣的︰社會裏暗黑不見光歴史。這次的背景是70年代的紐約,這大蘋果最金光璀燦,流行文化包括音樂與電影的黃金時期,原來也是成人電影與賣淫事業的高峰。The Deuce 以嚴謹的製作,將七十年代不見光的紐約重現在我們的小螢幕。七十年代的Time Square,服裝到髮型都忠於時代。首集才在HBO今週推出,喜歡大製作史詩式敘事方法的沙發薯相信會被即時迷倒。
哈利波特作者的倫敦偵探劇
戀英派?鍾愛倫敦?喜歡Sherlock 喜歡偵探?喜歡英國的傳統罪案故事?或是——最重要的是——喜歡Harry Porter?那BBC的最新製作Strike: The Cuckoo’s Calling ,用來與ITV大熱作Victoria打對頭重點大劇,便是你下一套要追看的電視劇。Strike 小說系列是J.K. Rowling 的偵探小說系列,不過,她為了不讓大家先入為主,所以她用筆名Robert Galbraith推出這暫時有三輯的小說。雖然這次與魔術無關,但Strike與Harry Porter 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有異常的英國文化元素,或者這就是J.K. Rowling這個高調敢言的左傾工黨支持者的其中一吸引之處。
Strike 基本上有如現代新版福爾摩斯,主角Camoran Strike 是前軍人兼著名rock star 的兒子,現則是低調偵探,窩身在London 市中心Wes End 的Leicester Square 一小單位兼辦工室;脾氣性格古怪,人際關係複雜。新秘書Robin 則有敏銳超卓的觀察力及分析力——這些設定都似曽相識?嗯。此劇非什麼破格之作,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把倫敦呈現成像Manchester 一樣帶有工業城市的破爛灰舊之感,忽略倫敦繁榮具時代感的一面,算是此劇最獨到之處。
英國市民投靠伊斯蘭國的寫實劇
另一邊廂,喜歡電視劇貼近時代命脈的,就不要忽略Channel 4的The State。不是打漏了S,而是這電視劇的背景是依斯蘭國Islamic State而非United States。由一向喜歡製作基於歴史或現實資料的導演 Peter Kosminsky創作,The State 講述的是一班由英國秘密前往敘利亞為IS服務的英國市民。
現今數據顯示大概有850英國市民飛到敘利亞Syria 或伊拉克Iraq為 jihadist組織服務。難以想像任何人會由一個文明國家,世界傾慕的開放國度,選擇前往一個宗教主導,自由欠奉的地方——這正是The State 引人入勝之處。製作團隊花了十八個月時間研究主題,當中的劇情都是有根有據,並非純屬虛構。此劇引起保守右傾小報Daily Mail 批評,指他們歌頌Isis,但這些指控當然站不住腳,因為就連在大學研究極端化 radicalisation 的高級研究人員都表示劇集忠於現實。
好了,現在有三部新劇追看,我們暫時可以忘記GoT吧?香港也幾乎沒有冬天了⋯⋯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8月31日沙發薯
今年是戴安娜公主意外逝世二十週年,英國各大媒體都都趁機再推出更多有關戴安娜的節目與訪問。相隔廿年,媒體對意外的報導終於有更透澈的角度,除了兩位王子坦白分享他們如何刻服心理問題獲得廣泛關注及討論外,亦有很多對當年媒體與大眾的過火反應作出分析及反思。
除了小報不擇手段瘋狂報導外,當年不少英國人過火的反應亦接近病態,更有人致電電台節目的專題,表示他與前妻離婚就是因為前妻因戴安娜的逝世而崩潰變得自暴自棄,他無法理解而選擇分離。奇異?當大部份人都蒙在時代大氣的鼓裏時,就難以察覺當中的荒唐吧——BBC 2 的小品電視電影Dianna and I 就正是捕捉當年意外發生後三組不同的人的略略奇異的反應及故事,從而側寫當年事件營造的社會氣氛。
此劇由1997年的經典電影《光豬六壯士(The Full Monty)》的導演Peter Cattaneo主理,以平淡寫實角度描畫出意外後一週的眾生相。當中有在巴黎渡蜜月的情侶,男的正巧更是記者,所以他選擇藉此機會去追訪他相信會是「他有生以來最轟動的故事」,因而冷落新婚妻,從而提問新聞報導的意義及操守問題;另一故事是青年母親剛好亦在戴安娜意外當日因病離世,是有關他面對人生重大改變的簡單動人故事;最後則是身在蘇格蘭的花檔老闆投機趕到倫敦賣花賺錢的故事。
上世紀寫落的Sci-fi電子夢
若然你對皇室monarchy 沒有興趣,那或者Channel 4 的最新重點科幻單元劇Philip K Dick’s Electric Dreams 會是你的心頭好?Philip K Dick (1928年出生,1982離世)是著名的美國科幻小說家,當中最被廣泛認識的當然是《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即是Ridley Scott 1982年的經典Sci-Fi電影Blade Runner 改編的原著小說。適逢今年Blade Runner 2 面世,今年相信會是Philip K Dick 年,是Sci-fi迷的幸運年。
Philip K Dick的故事很多都是發生於未來dystopian 反烏托邦式的混亂社會, 很多都對人性與及社會的結構與及人與人的關係有深刻反思,像Electric Dreams中的首集The Hood Maker,無論是劇集的氣氛、美學到故事的設定都甚有Blade Runner 影子。
The Hood Maker講述未來動蘯充滿反抗運動的London 出現新類型的人Teeps,即是有閱讀人心telepath的特異功能的人——簡單來說就像Proffesor X。Teeps 在社會中被歧視與仇恨——基本上你可以視為任何一種現今的弱勢社群吧。警察為了對付反抗份子,便開始與Teeps合作,借用他們的閱心能力來查案,同時乘機想調查Teeps他們的組織,希望查出他們的秘密行動。
故事的重心是正常人類與Teeps 的關係,兩種不同的人能否共存,互信,在同一個社會上生存?這些問題都似層相識,接近陳腔濫調,當然吧,因為都是近一個世紀前科技還未發達時的想像,難以有種過時陳舊的感覺。基本上你可當是老土版本的Black Mirror,一部寫於上世紀建基於對(未來)社會的想像,充滿「警世意味」、製作認真的電視劇。
對傳統上世紀Sci-fi 科幻故事興趣不大的,或者就乖乖等待Black Mirror最新一季的來臨吧,畢竟我們這代都是活在黑鏡裏。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9月沙發薯
坐滿觀眾的小型劇院上,主持猶如體育評述抑揚頓挫長篇大論解說,介紹主角出場。一身高級裝扮的主角Robert高調登場,是著名醫生,醫學創新者,專門作切除手術;他即時在觀眾前切除腳壞掉的病人的腳。他袍上瘀黑的血跡是他經驗豐富的象徵;他愈快鋸開病人的腿,就愈代表他醫技了得;愈血腥,觀眾就越高興,縱使失誤死亡率高達四成。
這不是什麼表演,而是真實的手術室,真正的醫學,亦是BBC 最新喜劇Quacks首集開場的段落——在十九世紀中葉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當然,現在醫學倡明,醫生的專業操守與及醫院內的衛生都是理所當然,難以想像原來醫學曾經是如此兒戲。1840s-1860s原來是醫學發展的重要廿年,在這時期不只是麻醉藥獲重大突破,成為主流,而且更是出現首個合資格女醫生與護士正式成為專業的年代。這些醫學史都成為創作人James Wood的創作材料,成為劇集的骨幹。
Quacks是今年的驚喜出色電視劇,James Wood同樣是BBC另一好評喜劇Rev 的創作人,同年較早前的mini series Decline and Fall改編Evelyn Waugh同名小說一樣精彩,講述1920年代年輕內向的牛津大學生 Paul Pennyfeather 如何意外地因被欺凌而走上「道德低下」的人生路——今年可謂他豐收年。
英文quack除了解作鴨的叫聲外,亦是坊間對醫生的負面叫法。我們終於擺脫悶蛋的現代醫院連續劇,得到這一部爆笑古裝醫院喜劇。曾贏話劇 Olivier Awards 最佳男主角的好戲之人Rory Kinnear正是出演首幕施手術的醫生 Robert,他精準地以誇張、略略satirical 的演繹方法演出上流社會的談吐,為整劇提供完美的喜劇腔調,正配合整個劇集接近超現實、難以置信的醫學歴史事實。
劇中Robert 的好友包括牙醫John,專注合成化學物,為Robert 手術提供如哥羅芳等麻醉藥,不過在份量完美前他就令不少病人死於過量藥份。另一好友 William則是精神病醫生,英文為古舊叫法的 alienist;研究腦部在當時屬創新學問,就連其他專科的醫生都質疑排斥。Robert的妻子 Caroline則是因為女性而未能運用其學問的知識份子,偶爾遇上狄更生……
Peepr Show 二子飾兄弟爆笑回歸
編劇James Wood 2013年亦曾有作品Ambassadors,由Peep Show 二子 David Mitchell 與Robert Webb主演——剛好最近除了Quacks 外,英國喜劇亦有另一佳作Back,亦是由二人主演,不過Back是由早成英國喜劇界份量十足的 Simon Blackwell創作(他的作品包括電影Four Lions, In the Loop及電視The Thick of It)。
Back講述David Mitchell 飾演的Stephen父親剛離世,其家庭在郊野小鎮經營的小酒吧需要交由他接手。一直活在嚴笴的父親的陰影下的他原本以為他終可按照他的意念一手改造酒吧,怎料其中一個曾住在他家一陣子極具魅力的寄養兒童Andrew(Robert Webb 飾)突然回到小鎮,打算插手打理酒吧——劇集就是由此展開。
口花花的Andrew回到家即時成為家庭成員的心頭好,就連Stephen 的母親都認為Andrew應參與更多酒吧的運作,令個性較孤僻的Stephen 嘗試贏得家庭信心,劇集笑料盡在二人在家庭中的低調角力。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10月13月沙發薯
成長從來充滿挑戰,不僅兒童本身,對父母而言亦然。父母的抉擇直接影響兒童的未來,所以孕育了普遍望子成龍的香港家長變成「怪獸家長」,什麼都要赢在起跑線,孩子的每一步包括什麼學校都要苦心思量。在歐美的家長當然一樣緊張兒童的將來,他們對教育則有截然不同的態度︰孩童自由發展比起其他一切更重要。歐美教育不是強制性,所以近年就有新趨勢,鼓張孩童完全脫離傳統教育,不上學之餘,家長更不會給兒童任何規矩,稱為無規則教育(no-rules parenting)。
就著近年英國有65%更多的家庭把孩子脫離傳統教育,英國電視台Channel 4 最近就推出Feral Families (Feral 指自由無管制,多指被人類飼養的動物出走變為野生自由),了解這些家庭。這一小時的節目跟隨三個不同no-rules家庭,他們的孩子都有一共通點,就是都不喜歡上學,上學的日子令他們每天愁眉苦臉,令家長決定要將他們由學校送回家。
傳統教育限制孩子發展,無規則教育給多最大自由及獨立
在英國他們只要寫一封退學信(De-registration letter),就能正式脫離傳統教育,不用再參與任何考試,條件是他們要給予孩童適當的教育。Gemma 與Lewis 育有七童,屬嬉皮一族,認為沒王管成長能給予孩子自由、獨立,相比起傳統教育只會令孩童變得軟弱。不會say no 的管教,就代表孩童可做一切瘋狂決擇,沒有大人板起臉say no,例如剃頭、染髮等通常家長不容許的事,在他們的家庭就可以隨心而為。
單親家長Jenna有三兒子,她將十三歲的大仔Archie 在六年前退學,原因是他根本不喜歡閱讀上學,跟不上進度。上學不開心,回家不開心,令到家庭也不開心。結果她決心自己教育她的兒子,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對Archie 而然就是打鼓。不過,她的父親就不同意她的決定,二人一度鬧反絕交。
絕對自由亦包括選擇傳統教學的權利
作為祖父的他認為這會令孫兒沒有社交活動及正常學識,所以他堅持他會付錢請私人教學給Archie,以確保他至少能寫能讀;Archie 最後亦願意接受私人教學,開始慢慢改善其遠比同年學童差的讀寫能力。絕對自由,意味著孩子亦能選擇傳統的教學,選擇嘗試上學。Gemma 與Lewis 的大仔Finley 與大女Skye 則決定他們想一嚐上學的滋味,試學數天,再決定他們會否繼續。對Finley而然,他喜歡較規律的生活,亦希望有更多的練習及學習,所以似乎上學會更適合他的性格。
他們的父母雖然尊重決定,但暗地裡卻擔心他們最後真的會選擇上學,離棄他們的想法。不過,試學後,二人雖則都喜歡上課,但都決定留在家。FInley 對著鏡頭說︰「我雖然喜歡規律,但上學的規律是有區限的規律;學習是有趣,但在學校一些的學習是沒意思的。」好天氣的日子,他可以自由在山野遊玩,這就是他選擇的自由。
這些家長認為他們的選擇是他們家庭與孩童最適當的選擇,傳統教學是羊群心理,不過是人做我做,不顧及孩童真正所需的做法。或者這也不無道理,像最新改編自漫畫的出色電視劇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 就是最佳寫照,有關兩個不能融入社群的青年離家出走的故事。對香港而言,學童不僅沒有空間自由發展,近年教育更充滿政治色彩,撤底脫離傳統洗腦填鴨式教育,或者也不是太瘋狂的決定。
BTW, Blur 的Graham Coxon負責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配樂。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11月2月沙發薯
對香港沙發薯而言,歐美電視的與時並進實在太遙遠。由內容到尺度,歐美電視總能隨着社會價值觀與科技的改變而進化,尤其是國家公營的年輕人電視台,例如英國BBC Three或挪威NRK P3,都緊貼年輕人興趣與口味——NRK P3最近的Line fikser kroppen(Line Fixes the Body)再度挑戰大眾的接受程度,不單在主流電視袒露全裸身體,更加送情侶真實性愛。
節目創作人Line Elvsåshagen是近年冒起的女媒體人,她在網絡年輕的一眾尤其有影響力,有過十萬followers 。她先在電台成名,自2015年開始她每年推出自己主理的電視節目,都是Reality Show元素重的紀錄片,讓觀眾跟隨自己進行不一樣的經歴。2015年有Line jorda rundt中她身無分文環遊世界,到訪九個國家;2016年的 Line dater Norge她就走遍挪威找真愛——今年她就走得更盡,要令自己愛上自己的身體,歌頌各式各樣的體形,與及以非咸濕角度欣賞性愛。
討厭自己身體,因而要鼓勵大家一喜愛上自己的身體
Line 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形,尤其是她飽滿的胸部及肥滿的肚腩都令她感到尷尬;她亦發覺她身邊的女性朋友全都有類似問題,無不常因身形而煩惱,媒體吹捧的「完美身體」都給她們無比壓力。受近年社交網絡流行的Body Positive Movement啟發,她因此想透過節目宣揚身體正能量,鼓吹大家無論高矮肥瘦都要欣賞愛錫自己的身體,不用刻意節食或運動去改變身形,提高自信。
這類型透過主持人作媒界去探討主題,由明星主理的紀錄片在歐洲十分流行,雖然不時流於膚淺,往往沒有嚴謹研究及資料搜集,但輕鬆及個人化的處理尤其令一般觀眾及年輕人受落,易有共鳴。Line Fikser Kroppen與一眾這類型的紀錄片一樣,搶睛的東西比真正的內容更多,骨子裏節目不過是Line的個人騷。不過,看到她在鏡頭前全裸嘗試改變自己對身體的看法,為了解更多性而每日定時自慰三次,公開討論咸片以及邀請情侶在鏡頭性交等等,都可想像這些令人嘩然的舉動都會對年輕觀眾有一定影響,至少可推動社會討論。
隱瞞三十年,56歲英國明星公開自己有自閉症
這類型的紀錄片最近亦有嚴謹製作的出色例子,像BBC上月播放的Chris Packham: Asperger’s and Me便是能夠結合充足研究與及主持個人經歴的精彩作品。普遍英國人從八十年代開始,就透過有關大自然電視節目認識Chris Packham,不過,直至最近,大家才知道原來他有亞氏保加症( Asperger syndrome,自閉症的一種)。
一般人不會想像一個常在電視出現,專家型的電視明星竟然原來一直刻意隱瞞自己有自閉症,盡力力扮演正常。 56歲的他終透過這紀錄片,坦白分享自己由童年開始面對的種種挑戰及掙扎,讓社會更明白亞氏保加症。他成長時亞氏保加症未正式成為能被診斷的症,所以他家人甚至專家都無法幫忙及明白他的症狀。2003年42歲的時候他的愛狗死掉,他開始接受心理治撩,至2005年才正式被診斷。
節目中他探討最新的治療方法,發現有些方法已能克制一些自閉症的症狀,引發他提問他會否希望自己的腦如正常人般運作——這是整個節目最發人深省的部份。放棄不完美,過外人眼中的正常人生,你還是你?
原文刊於明報2017年12月18月沙發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