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唐氏的世界,很美好? 基因測試道德爭議

「BJ」系列最終回Bridget Jones’s Baby中,Bridget Jones意外懷孕,作為高齡產婦(geriatric pregnancy),她的胎兒要接受DNA測試,看見醫生「刺向」其肚子的銀針,她打退堂鼓,立即逃離現場。其實這所謂入侵性基因測試(invasive testing)已是舊時代的事,不少國家包括北歐,已開始採用非入侵性基因測試NIPT,而英國亦即將開始在NHS公立醫院為孕婦提供NIPT,同時將驗出嬰兒患有Down’s Syndrome(唐氏綜合症,簡稱DNS)的準確率由從前的85%提升至99%,檢查並可於懷孕更早期進行,更重要是孕婦不會有流產風險。

似是喜訊,但對於演員Sally Phillips,育有十一歲DNS兒子Olly的母親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痛心,更觸發她首度嘗試拍攝紀錄片A World Without Down’s Syndrome?來探討及反思當中的道德問題。

Sally Phillips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當所有DNS都因為這個新推出的測試而不復存在的時候,世界會變成怎樣?她清楚明白論據是有偏頗,因為她愛Olly,覺得他的存在令她的家庭及人生更美好,令她更能看到事物的美。紀錄片中她訪問專家、DNS兒童的家庭及曾因測試結果顯示胎兒患有DNS而墮胎的人士,從而提出一連串發人深省,有關生命價值、生存意義及社會功用等問題:

核心問題 我們希望活在怎樣的社會?

英國近十年因驗出DNS而墮胎的數字上升達四成。現時每十個驗出DNS的孕婦中,九個會放棄胎兒,而現今在英國DNS人口只有四萬。自NIPT引入私立醫院使用,墮胎數字因而增加15%,可以想見,當NIPT進一步普及化,DNS人口將會大幅下降甚至接近消失,亦即Sally Phillips口中的整個DNS社群遭滅絕(Wipe out the Down’s Syndrome Community)。

她理論道,唐氏綜合症不是疾病,只是染色體不同的一群人,是一類型人。他們有不同程度的智商,只是有更高機會有嚴重學習能力障礙及有連帶的健康問題,不應被歸類為疾病。英國專家Sue Buckley為DNS學童開設的課程,發現他們只要經過適當教育及輔助,八成以上可於日後上「正常」學校,接受「正常」教育,「正常」工作,過「正常」生活。

她於是調查從什麼時候起Down’s syndrome被視為「疾病」,社會並將DNS胎兒打掉變成道德上可以接受?何以測檢DNS前,社會上事先沒有廣泛辯論?她到NHS與負責研發NIPT的Lyn Chitty對話,訪問中Lyn Chitty拒絕承認NIPT篩選或滅絕Down’s Syndrome,亦否認這必定會令墮胎率急升,認為她只是給母親選擇權,及可得知這些「假設」情况,她反問Sally Phillips有沒有想過當她離世後,兒子Olly怎麼打算。

Sally無以應對,但冷靜說:「我只覺得這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應是墮胎……當我們的社會不能照顧某一群人的時候,我不認為當中的問題是出於那群人」。

社會給孕婦錯誤信息和印象?

Sally Phillips承認她最初知道Olly有DNS時都以為是悲劇,但最後卻意外變成喜劇,因為發現Olly美好善良。她因此質疑,社會及社工是否向孕婦給出了錯誤的信息,視DNS是重擔,疾病,而不知不少有DNS孩子的家庭都有快樂的家庭生活,甚至更堅固快樂的關係?

她訪問了兩位女士,一位是已有一DNS女兒及懷有第二孕的女士,女士說她縱使不知道胎兒是否「正常」,她不會到公立醫院做測試,因為醫護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並勸告她不要生育第二個DNS嬰兒。她認為他們不了解有DNS兒童的實况。另邊廂,Sally訪問了於DNS胎兒測試中驗出陽性的女士,女士表示自己對DNS的情况有充分了解,縱然知道患有DNS的人士亦可有成功人生,例如Chelsea Werner就是出色的DNS自由體操運動員,但她決定,不想她的孩子有比平常人更困難的人生。

什麼是美滿人生,完美孩子?

NIPT只是在現代基因學上的一小角,NIPT所帶來的真正問題涉及人性及導向精英主義的道德問題。今日我們篩走DNS兒童,未來是否會將全部有機會經家族遺傳導致情緒病、糖尿病等等的孩子篩走?未來社會是否只能容許資優兒童存在?為了解究竟「基因篩選」的科學真正會走幾遠,Sally Phillips到美國加洲——在基因學研究中最先進、最集中的地方——訪問Razib Khan,他是全球首個將未出生胎兒DNA成功排序的科學家,他兒子便是這個全球首例——他不單預知他兒子是否DNS,還有其他基因科學上已知的疾病。

緊接Sally訪問美國基因工程學家George Church,問及科學如何考慮道德,他指出道德隨着社會發展而改變,可能今日有爭議,十年後或已成正常,正如Razib Khan所言,這就是未來,他只是促使未來更快到臨:他現在為兒子做的今天可能令人覺得震驚甚至可怕,但他預測,未來十年徹底測試胎兒將變成平常事。George Church強調這是社會壓力的問題,並非科學的責任,而是教育的責任。

我們如何去證明生命的存在價值?

DNS人口在北歐已接近「絕種」,Sally Phillips特地飛到冰島視察,冰島經檢測發現DNS而墮胎的比率是100%,這令三十二歲的Halldora,作為一個少數DNS冰島人發表了一篇文章去爭取她的生存權(her right to life)。首個完成在English Channel接力渡海泳的DNS人士 Karen Gaffney同樣問了相同問題,她九歲時知道自己有DNS,知道做什麼事都比別人困難,但困難的人生就不應過嗎?人生不就是充滿困難,充滿起伏嗎?

是他也是你和我,引起「生命的價值」的討論

節目播出後引起廣泛討論,這個由母親角度出發的節目真摯感人,令人讚歎母愛偉大,不少母親聲援指對兒女的愛應是無條件的。另一邊陣營則批評Sally Phillips是「左膠」、「基督教」、漠視DNS為社會及不少不及她幸運的家庭帶來的負擔及問題,過分感情用事;也有女權主義者強調,女性應有權去了解嬰兒的狀况。確實,Sally Phillips在節目中亦沒有否認婦女有檢視嬰兒狀况的權利,但她只是從一個人性化、較靠向社會主義的角度提問了有關生命很根本的問題。

最後,Sally Phillips其實就是在BJ系列中飾演BJ那個煙不離手,hippy好友Shazza,一九九九年她也曾參演英國喜劇電視裏要算「女性主義Feminism」重要時刻的全女班喜劇Smack the Pony。生理結構決定下,女性有更多牽涉生命的遭遇,或因這樣,亦可能因而更有愛更多愁善感——無論你是左膠還是女強人,是嗎?一個不能容納不完美或不幸的人的世界,還是美好世界嗎?我們的孩子都要前設地完美,去擁抱幸福,但什麼是正常的完美幸福——什麼是完美世界?

小資料﹕

.只因一條染色體

人的細胞有四十六條染色體,內有各種遺傳基因,一旦染色體出問題便有機會是唐氏綜合症(Down’s Syndrome,DNS),譬如第廿一對染色體上多了一條染色體,95%唐氏綜合症人士屬於這種情形,他們的細胞中有四十七條染色體。

.因「唐氏」之名

唐氏綜合症是於一八六六年,由唐.蘭登醫生發現,當時他觀察到一群人有相同特徵,便以他姓氏——Down定名此症狀。此症的成因仍然是謎,但統計顯示,父母年紀愈大,其誕下的子女有唐氏綜合症的機會愈高。據世界各地統計,平均每六百個嬰孩中,會有一個唐氏綜合症人士出生。

.四至六成患心漏

外表以外,DNS患者生長速度較慢,肌能、認知和語言等各方面都需要較多時間訓練;四至六成出生便有心漏症,需接受心臟手術,心臟問題又會導致其他併發症;眼和耳的毛病;易因癡肥而患睡眠窒息症。
香港現行由衛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與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產科部門合作,為孕婦提供一套產前護理計劃,照顧孕婦整個懷孕及生產過程。在現行計劃下,醫管局產科部門負責為在公營醫療系統登記的孕婦提供唐氏綜合症的篩查測試。

去年80確診個案 大部分中止懷孕

衛生署發言人表示,過去3年胎兒被驗出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合法終止妊娠個案宗數分別為:2013年108宗、2014年109宗及2015年112宗。醫管局發言人回覆,2015年共有40,207名孕婦接受公立醫院產前唐氏綜合症篩查服務,而當中有2,203名孕婦篩查結果為高風險,需進一步諮詢,提供入侵性測試選項(抽絨膜絨毛或羊水)。經過入侵性測試後,有80個案在產前確診唐氏綜合症,而大部分個案最終選擇中止懷孕。

資料來源:衛生署、醫管局、唐氏綜合症協會

原文刊於明報2016年10月22日沙發薯


爸媽不願說的A

每每遇到一些奇人異事,耳邊總有人說「那個人都不正常的」。確實,要在社會及社群中生存,尤其像香港這個極度單一,有反「出眾」傾向的社會,做一個「正常人」是大家的理想︰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會作出不正常行為引人注意,惹來點評、嘲笑甚至排擠——能夠將社交摩擦減至最低。
 
害怕標籤寧隱瞞

 什麼是「正常」當然是深奧的課題,但做正常人最基本的宗旨就是不要被標籤。毒男、剩女、廢青、八十後等,一有標籤你就會處於社交下風,很易被stereotype,你很難走出這些樣板式的投射及刻板想像。這類由傳媒帶起的流行標籤已帶來不少焦慮,那自然可想像被醫生診斷的任何社交或精神障礙會如何影響當事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英國BBC的最新電視劇The A Word就是探討一家有自閉症光譜的孩子的故事。

 我們聽自閉症(Autism)就聽得多,亦一定聽過不少人用「自閉」一詞來取笑其他人,但原來對於像我沒有家庭或朋友有自閉症的人來說,對於自閉症的真正認識實在幾乎是零。改編自以色列電視劇Yellow Peppers的BBC劇集The A Word就是少有以自閉症為故事主題的電視劇,終於讓電視觀眾認識更多自閉症,以及自閉症的家庭承受的衝擊、壓力及困難。

 正如前文提及,在社交場合,除非你是自信爆燈的少數,不然「做個正常人」,不引大家注意,不想因而受到大家取笑戲弄都是大家每天的社交生存技巧——這亦是劇集中的母親Alison的想法。她不想兒子自小就被標籤上「自閉症」,因為她明白一旦她承認這個診斷,她的兒子的「正常人」一生就會被破壞。所以她與丈夫Paul就將五歲兒子Joe有自閉傾向一事隱瞞,不讓學校甚至同住的父親及阿哥知道。

 紙包不住火,故事由Joe的祖父揭發Joe有自閉症光譜開始,令其父母不得不正面面對Joe的自閉症帶來的問題。五歲的Joe有溝通障礙,難以表達情緒,所以他就愛戴上headphone聽他父親最愛的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搖滾經典,投入到音樂世界,這樣他就可避免與外界溝通。由Pulp到The Only Ones等基本上比Joe老二三十年的經典音樂單位,Joe五歲就能逐字唱出他們的大熱單曲,亦成為電視劇其中一可愛之處。

 徹底反思價值觀

 劇集用Joe作敘事的導火線,真正要探討的其實是家庭本身的溝通問題,以及家長的心理狀態。劇集採用十分冷酷赤裸的手法,令故事中的家庭作出對人生及自己的個性及價值等的徹底反思,亦即是間接讓觀眾反思很多基本的價值觀。例如像Joe的母親Alison一樣,家長們普遍都「望子成龍」又或是兒子「做個正常人」,但究竟這些願求有幾多是建基於為兒子好的無私的心,有幾多其實更在乎自己的面子及聲望?

 The A Word 的清淡平實是電視少有的家庭小品,尤其是Joe可愛的哼唱懷舊流行搖滾,又或是那些美麗秀麗的英國Lake District背景,都讓The A Word成為最近電視不能錯過的劇集。

原文刊於明報2016年4月22日沙發薯


很荒謬很英式的政治醜聞

沙發薯最近運程不錯,有不少新的出色電視劇作選擇。我知大家一定有留意Benedict Cumberbatch主演的Patrick Melrose,由Deutschland 83的德國導演Edward Berger執導,改編自經典的同名小說。電視劇的編導演均一流,主題與故事本身的震撼程度都讓你一看難忘,毫無意外將問鼎今年最佳電視劇的寶座。

明知此劇大受注目,我就決定提及另一出色劇集A Very English Scandal,一樣劇力萬鈞,卡士一樣強大︰由Hugh Grant和Ben Whishaw領銜主演;一樣改編自小說,但非虛構,而是真人真事。

John Preston著寫的A Very English Scandal同名原作小說在二○一六年推出,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驚動全英國的政壇大醜聞Thorpe affair︰政客Jeremy Thorpe(Hugh Grant飾)涉嫌買兇殺舊情人Norman Scott(Ben Whishaw飾)一事。Jeremy Thorpe在五十年代開始活躍政壇,是現已解散的政黨Liberal Party的成員,在一九六七年他成為該黨領袖。事業一帆風順,家有愛妻及孩子,但原來他婚前曾與不同男人交往,因此惹上麻煩。舊情人Norman Scott被拋棄後需要Thorpe的幫忙才能拿到他的國家保險卡。雖然Thorpe事前承諾幫忙,但最後他為免惹麻煩而反口,令Scott走上困境,老羞成怒,決定報警公開事件。

二人結交在一九六七年前,當時在英國同性戀仍然不合法,同性戀者如發生性行為會被拘捕。Thorpe因為其政治力量及關係,令Scott的指控無效。往後他再公開二人的關係以作報復,但最終也因為Thorpe的政治影響力而被化解,讓坊間以為Scott的指控只是大話。由二人相識到分手大概十年後,Thorpe在一九七五年重遇Scott。Thorpe失分寸,認定他是攪屎棍,最終除了會令他事業告終外,更會令他的政黨倒下,所以他決定買兇殺人,一了百了。怎知他的手下請了個無用殺手,向Scott開槍,射死了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狗。心水清的Scott一口咬定是Jeremy Thorpe想殺死他,結果警方介入,整個醜聞終被揭露,將Jeremy Thorpe的事業送上斷頭台。

坊間促警方重新調查

經過漫長審訊後,全靠他律師的表現及那不公正的法官出口數臭Norman Scott,他被判無罪。這個戲劇化的故事就成了小說及現在電視箱上的出色戲劇。除了卡士外,此劇由拍過The Queen與Philomena的導演Stephen Frears執導,編劇則是原著作者John Preston與英國殿堂級編劇Russell T. Davies主理。一向專注LGBT主題的Russell T. Davies擅長寫節奏明快,引人入勝的故事,此劇在他的處理下就充滿他一貫的幽默及緊湊風格。

由於審訊明顯不公正,劇集在本周播完後在英國媒體引起廣泛討論。同時BBC播出有關Jeremy Thorpe的紀錄片,揭露原來警方誤信殺手已死,不知道他原來改名換姓到今天今日仍在生,這令不少人認為警方應再調查案件,查出真相。不過,負責調查此案的威爾斯警方早已失掉面子,堅拒重開案件,認為此案沒有調查的需要。

真實情節往往荒謬過小說,此劇就正正再證此道理。Jeremy Thorpe在二○一四年已離世,但殺手與Norman Scott今時今日原來仍在生。不知二人在看着A Very English Scandal的時候心情如何?視之為喜劇悲劇還是鬧劇一場?

原文刊於明報2018年6月8日沙發薯


「政治馬騮」笑看脫歐公投

英國脫歐Brexit公投六月二十三日進行,脫歐陣營一路走來由沒什麼可能到在最近的opinion poll中領先,這令英國甚至全世界都對最後結果感到無比緊張,最後結果,本文見報之時料有分曉。

每逢這種國家政治大事,英國電視台都會推出一系列節目作配合,以幫助觀眾了解議題及刺激討論。這次也不例外,不過討論節目就不提,這次要介紹的是在Channel 4的兩個搞笑節目,以幽默回應Brexit。

推後製作死線 追上時事熱話

公投形勢隨時都有不同的發展,要製作應題的政治電視劇反映民意可謂十分之難,畢竟創作人既非神亦無法預知未來,所以近年有關公投的電視劇都有不同方法應對,像上年Channel 4的數碼電視頻道More4的The Vote就乾脆以話劇現場形式進行錄影;又或是等到公投前哨才投入最後製作,像上年的Ballot Monkeys便是在大選前才正式完成劇本及投入拍攝,更是在劇集出街前數小時才完成。這樣可將最新的選舉形勢及政治新聞放在劇本中,讓劇集更真實,能夠回應最新時事議題。

繼上年Ballot Monkeys的成功後,創作人Andy Hamilton及Guy Jenkin(英國大熱劇Outnumbered的創作人)再接再厲,今年有續集Power Monkeys,這次不僅回應英國公投,更將美國大選及俄羅斯對英國脫歐等的回應一一加進劇中。Power Monkeys依舊不分黨派,對各個政黨,無論是支持脫歐或留歐的,都不留餘地取笑一番。對不少人來說政治太深奧,難以明白亦難以投入,但如果將政客變為一個又一個喜劇中的搞笑角色,將政治議題變為連續劇橋段,那政治也可以成茶餘飯後的輕鬆娛樂了。

移民給移民的「移民手冊」

脫歐,除了英國外,歐洲當然就是最直接影響了。脫歐與否,不止英國人關心,歐洲人亦一樣緊張,因為這關乎歐盟的命運,更關乎那些已或將移居到英國定居的歐洲人的命運。

歐盟其中一德政就是歐洲人口自由流動,歐盟居民能自由進入任何歐洲國家打工移居。若然英國脫歐,在英過一百七十萬的歐盟人口就會是其中一問題。當然,將他們踢出境的機會極微,但在英國未與其他歐洲國家有新協議前,未來想到英國打工發展的歐洲人的命運則是最不明朗。由在英國成名的德國喜劇家Henning Wehn創作的An Immigrant’s Guide to Britain便是對這背景的有趣回應。

已在英十四年的Henning Wehn在訪問透露這是「For Immigrants by Immigrants」的一個節目,以第一代移民身分用幽默搞笑角度去了解英國文化。節目中除了他外,還有其他來自不同國家有移民背景的駐英喜劇家各自用不同手法及角度去演繹英國文化,其中Mark Silcox的部分更是非看不可。例如他介紹英國的「男生夜蒲lads’ night out」的飲酒文化,他與一眾男生在酒吧大玩飲酒遊戲,卻以茶代酒,一晚飲了七杯,最後他以其冷面笑匠風格說出lads’ night out是何其好玩,如果你只飲茶的話。

六月二十三日公投之日亦撞正了英國音樂到電視的年度盛事Glastonbury,Glastonbury期間BBC將會全力轉播直播,所以各大報章到音樂節有關方面早已呼籲到音樂節的年輕人記得及時登記做選民,不要忘記投票。對參與音樂節的人來說應是有趣的經驗吧︰在英國西南部郊外的營幕裏,半睡半醒酒氣未清的清早醒來,自己的國家或已經走進了一個未知的領域。


英惡搞喜劇公投廢除王室

最近在英國Channel 4上認識了兩個有趣的家庭,先是在The Windsors中的英國王室溫莎Windsors家族。在這劇看到的英國王室,與大家常在媒體上看到的完美華麗的英國王室有很大出入,像劇裏的Kate不是那個親民高貴的穩重女士,而是出身自以拾荒為生的家庭的吉卜賽人。因為這不是那些你在BBC One普遍看到的「唱好王室」系列的節目,而是由喜劇創作人George Jeffrie與Bert Tyler-Moore聯手創作的政治satire喜劇,明目張膽地取笑英國王室君主制monarchy。

「王室家庭」爆笑橋段百出

對於有久遠的民主傳統的國家如英國,君主制的存在一直是大眾的一個wonder及討論話題。從純潔完美的角度出發,確實沒有要廢除王室的必要,首先這是國家的悠久傳統,他們高貴美麗,是大家對童話般完美生活的最佳投射,亦在旅遊業上帶來不少收入——只要你不提及英國每年用天文數字去養活這班王室(2011-2013年每年花費在王室的費用多於三百萬英鎊),更不要提他們奢豪的花費,有時的不檢點私生活,阻止BBC行使言論自由製作或播出敏感題材等等……

君主制去留與否,阿Q精神一點,至少,若然不是有這麼iconic的英國王室,我們就不會看到這部完全把英國王室的人物變得如此滑稽諧趣的諷刺喜劇。劇中你會看到威廉王子因為學識如何使用洗衣機自己照顧自己而沾沾自喜,又或者看到查理斯王子如何想像自己有神奇力量可以單憑念力普度眾生。
王室角色在喜劇當中不時被嘲諷,但完整地將整個王室家庭變成一個又一個的荒謬爆笑橋段,在電視來說十分具意義——不怕得罪小器王室也怕得罪為數不少的小器市民。更更更重要的是,劇情真的有公投廢除王室一情節,是全劇高潮所在,娛樂與政治意義兩兼。

「異形」角度觀察英國家庭

跟着另一個家庭則是電視劇Flowers中的花家(Flowers)。Flowers講述住在英國遠郊的Flowers一家。這家人是屬嬉皮類的個性文藝家庭,Mr. Flowers(Julian Barratt)是兒童書作者,Mrs. Flowers(Olivia Colman) 則是音樂教師;兩人的子女成年後仍然與父母同住,哥哥Donald是個專門發明像是太陽能電筒般的騎呢發明,而妹妹Amy則個性陰沉孤僻,喜歡彈琴作極度陰暗的歌曲。
文藝與哀愁通常更多的掛鈎,這家文藝家庭亦一樣︰故事始於父親上吊自殺失敗,為免家人發現他就把上吊的繩隱藏。這條繩是實體亦是意象,象徵着Mr. Flowers的種種心結,同時這些結亦令其神經質的家庭帶到崩塌破裂的邊緣。電視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深刻地探討一個在精神健康上有缺陷及挑戰的家庭,以及討論生死,家庭關係及人性美好的一面。

Flowers的創作人Will Sharpe是生於英國的日裔英國人,年幼時在日本短住過數年才到英國定居,所以他這首個電視創作從額外「異形」、不一樣的角度去觀察英國家庭。不得不提的是劇中他親自飾演的日本人角色亦罕有地在英式的黑色幽默的基礎上加入日式較卡通化的搞笑元素,是正宗lost in translation的日式幽默。

這兩部都是喜劇上的精品,The Windsors是spoof處境喜劇,演員出色稱職地刻意作狀以及扮蠢,盡顯編劇的政治諷刺幽默;Flowers則是令你又笑又哭的美麗敘事,劇情發展更是意想不到,絕對有能力問鼎近年英國最佳喜劇。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6年6月2日沙發薯


Fleabag上演的Femininist悲劇

兩性關係是深奧課題,圍繞這主題的創作亦源源不絕,香港有幸終擺脫三四五角戀的爛劇方程式,最近ViuTV的《瑪嘉烈與大衛》帶有現代觸覺的愛情故事就有不錯的反應。英國最近亦有一系列探討兩性關係的節目,其中BBC Three的最新喜劇Fleabag則最為矚目。

女主角沉迷性愛 自認Feminist

Fleabag在英國指極為混亂、不整理的人,而這正正是電視劇女主角的最佳寫照。她不修邊幅同時幽默狡猾,她沉迷性愛及看鹹片看到不能自拔卻自認是Feminist,她好吃懶做但又好勝更營運一Cafe——故事正正是由她的好友兼Cafe合伙人在交通意外離世開始,講述她如何面對好友離去,獨自打理Cafe的新生活——還有與男友同牀時看奧巴馬演講片段自慰而第N次與他分手的獨身生活。

電視劇由飾女主角的Phoebe Waller-Bridge創作,改編自其同名在2013年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中獲獎的solo話劇。她原活躍於話劇界,近年則成電視的新寵兒,參演大牌劇集,例如第二季的Broadchurch,以及早前Channel 4有關Squatting的新喜劇Crashing亦是她的創作並飾演女主角,同樣大膽粗俗,不過卻沒有像Fleabag般玩轉Feminist的形象的獨到。

可知左翼、學術及文藝圈子都充滿着以女性主義者的身分而自居的女性,強調女性身體自主,不受媒體定型及父權思想控制;尤其在外國更是隨處可見,左翼媒體通常都是Feminist主導,時被詡笑是掌握話語權。電視上有關Feminist甚為罕見,更莫說敢以Feminist的故事作為笑料及挑戰Feminism的定義,這正是Fleabag獨特之處。最能概括到劇集精髓的場口是她與家姐出席女性主義講座,當講者問誰希望用生命換取更完美性感身體時,全場僅有她們二人舉手,尷尬之餘她們也只能自我幽默:「我們竟然連Feminist也做不好。」

無底線dating show 裸體擇偶

笑完Feminist,我們低俗一點,看單身人士裸體約會,單憑對方最基本的身體外在美來作擇偶條件。沒錯,這節目除了主持外,所有參賽者都會全裸上陣,無遮無格。每位參賽者會有六個全裸求偶者,均全裸站在個別的箱上,最初只展露下半身,然後上半身及最後露臉。參賽者以「原始感官」逐個點評其身體部分,無論是性器太細陰袋太大或乳頭過黑都可是參加者踢走求偶者的原因,最後被選中的會與參賽者來個裸體擁抱,將會正式約會,圓滿結束這個Channel 4最新dating show Naked Attraction的配偶過程。

Naked Attraction不僅被觀眾正式投訴其裸露外,外界無論是Twitter到專業媒體更是猛力批評,被指為Worst programme ever,是英國電視的新低點云云。當然,口味見仁見智,這Take Me Out meets Adam Seeks Eve(荷蘭裸體dating show)節目本質與其他dating show無異,只不過它真是赤裸裸告訴你大多數人擇偶只看外表這事實。Channel 4的發言人反擊指節目是適當地安排(在晚上十一點播放),是專為新一代年輕人(Tinder generation)而設。

將選偶正式變為肉市場,讓大家買前仔細量度,看清身體各部分沒有異樣才落板試用,懶理性格內涵——確是將其推至極致,亦可視為對當代即食即棄的dating風氣作一個諷刺的回應。隨着AR及VR等普及,倒是好奇下一世代的擇偶風氣又會是如何?

原題︰新世代看女性主義與擇偶條件
刊載於明報2016年8月4日沙發薯


沙發薯﹕「沒女」大翻身?香港電視要翻新!

最新發現,節目編審岑應幫reenex賣骨膠原廣告,整個節目有沒有利益衝突?有沒有利益輸送?香港廣管局有否「A conflict of interest」的條文去監管節目製作需要表明有植入廣告及與製作人的利益有關?

唉。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4年8月15日副刊沙發薯

繼《盛女愛作戰》受盡輿論炮轟後,無綫還是推出同樣——或是更加——陰質的《沒女大翻身》,只為求製造話題,不理任何社會道德責任。諷刺地,明明由「港女」開始,這節目系列基本上是「人見人憎」,明明是那種叫人一直用刀拮大髀但一路忍痛睇的「陰質娛樂」,但電視台還是懶理,更而變本加厲。這,其實不就是香港現况嗎?在有結構性問題及沒有任何有效的監管機制(即英文的watchdog)下,我們有出路嗎?

醜化理應被同情的人

「沒女」在社會問題上灑鹽巴,既沒有科學性質、學術討論,亦沒有深入的探討,只求推崇單一價值,借標籤製造更多自卑的失敗者。這與我看的英國Channel 4的最新的reality show/紀錄片Child Genius有一個極強的對比。顧名思義,節目是有關一群IQ奇高的兒童參加一個名為Child Genius的比賽,爭奪2014天才兒童的名銜。兩個節目的強烈對比在於,前者把一班理應被同情的人醜化,後者則把一班「怪獸家長」及極度囂張的兒童中立客觀地呈現,令人看得又恨又憐。

節目以比賽為中心,跟隨二十個參賽兒童賽前賽後的情况。參賽兒童當中普遍都有典型「望子成龍」的家長,對孩童極度嚴苛,花盡一切心血去栽培孩子的未來。

比賽有計算環節、記憶力測試、串字環節、特別專題的知識測驗及常識測驗,程度有幾深?像記憶力測試,他們要分別僅用一小時記熟兩疊啤牌的次序及倫敦地鐵站名及線路;特別專題更誇張,他們要回答達大學水平的問題。

被喻為最殘酷節目

他們大多花了逾半年時間準備這比賽,實行地獄式訓練。僅八歲的Tudor的家長算是整個比賽中最嚴格的一對。Tudor本身是體育奇才,已被車路士選中;不過,他們則相信孩子是貨真價實的天才,不只是體育天才。Tudor在比賽的進展不盡順利,其中一環滑鐵盧;Tudor痛哭責備自己:「我對不住自己及父母。」在身旁的父親皺上眉頭,輕輕說了一句:「或者Tudor不是如我們所想像般的出類拔萃吧。」

節目就是充滿着這種令人瞪眼的對話,難怪被英國傳媒認定是最殘酷的電視節目。

捕捉眾生相 不判斷

不過,幸好不是所有參賽兒童都是如此,除了有數個孩童是自願參加外, 亦有沒有任何家長輔助的孩童;有些家長採用放任手法讓孩子自由學習,有些家長更反對孩子參賽,或認為孩子心頭太高,倒希望他們如普通孩子一般成長 ——這正正亦是節目出色的地方。

節目沒有提供任何判斷,僅用鏡頭捕捉了這些天才兒童的眾生相,提供不同切入點讓我們反思問題。節目精警對話處處,例如被父母問及何不甘願做個普通孩子,他說﹕「我的IQ確是高人一等,不是普通嘛。」不過,最幽默又最誠實是來自未能進身決賽的最年輕七歲小童﹕「我年長一點時會否再參賽?唔……應該不會了,因為這個比賽的一切都真的很累人呢。」

世界有很多不同的價值觀,亦有很多道路可行的。別信什麼什麼人生導師什麼形象指導,更莫理什麼「沒女」——不幸地,「沒」是真的,香港人確是沒有很多東西的,無普選無民主無好電視台無乜好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