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騷,講林夕

我當然沒有時間氣力去看WHO的肉麻維穩騷,但當然陳奕迅代表著中國大陸唱《我什麼都沒有》倒是在FB裡看到。

這首1998年的作品,是林夕為當時的新歌手寫的underconfident的年輕人心態。九十年代年輕人聽Nirvana、Radiohead等樂隊唱出年輕人心聲,一首《Creep》令Radiohead紅到美國。香港樂壇在90年代仍是偶像主導式的主題,四大天王式的作品對情愛的描寫粗疏,像那些《每天愛你愛一些》、《愛的呼喚》都是驚天動地式的描寫。到陳奕迅楊千嬅古巨基那班,林夕黃偉文開始深入描寫心情,著重細微情感,香港音樂才正式換篇。

現在聽《我什麼都沒有》,當然沒有當時的感動,因為你我都不再是十五六歲的年輕人。自信心未必提高,但對陳奕迅感到麻木就應該免不了。有趣的是,我們常用「感情是否真摯」來評一位歌者是否唱得好,陳奕迅就明顯不屬那個層面了。中產富有家庭出生外國留學回流的他,唱「從運氣到信心到天空宇宙全屬某某,未明何處有售」,甚實一點說服力也沒有。年輕時聽,不懂政治未讀critical theory,就信;現在聽,當然不信,但也要肯定陳奕迅的唱功,唱得出那個感覺。

這個也是有趣的討論,像近十年政治正確風氣盛行,大家希望黑人角色由黑人演,LGBTQ角色由LGBTQ演員演。然後,大家就問,那演技呢?演其他人不就正正是演員的專業嗎?好了,到唱歌,或者,在一個商業主流音樂世界裡,演得好,扮得好,也就是成功了,也證明marketing, A&R等都做得對了。

好了,其實主要是想寫林夕。今日重看《我什麼都沒有》的歌詞,發現原來那時林夕已有將日後那些像《富士山下》或《火鳥》同出一轍的「佛性」寫入來。「連天都知這瑣碎悲哀背後」中的「瑣碎」,緊接的「一切都不算得罕有」都是《富士山下》的中心思想。

另一邊廂,「連淚光都光不過黑夜盡頭」則在《火鳥》中以「沒有光 末路憑目光照明」來延續。而「如我愛你你愛的他都要走 同樣犯不著哀求」亦與《數你》的「還能與你再看幾多音樂」的悲觀一樣。

林夕寫的東西,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那幾種,也就是他的作品有趣之處。




楊千嬅麥芽糖的曾幾何時

當聽到現場版本楊千嬅的新作《麥芽糖》,最令人不能忘懷都莫過於她那虛浮鬼魅的假音。當然,基本上是選曲問題,從來她就不應選一些真假音轉換太多與及out of her range的高音的歌(之前《我的生存之道》已經是踩鋼線了),唱得那麼差也不算什麼新鮮事。以往聽楊千嬅唱歌不會計較什麼甩漏,因為以前的她聲音有靈魂,投入唱時我亦投入聽,情感表達遠勝於講求每一粒音都要靚;現在她口又要講頭唱功音色,每一粒字都咬得用力,唱不好當然受盡指責。

聽到簡單結他聲的《麥芽糖》,我想也大概比第一張A Music的《化》或是《集體回憶》來得正路的了,曲式則屬一貫港式旋律,似鄭秀文以前那些,亦久不久哼到陳慧琳《最佳位置》。歌詞方面,我仍然覺得像林若寧手筆多於林夕,那種有點詞不達意、引喻失義都似是林若寧的通病。當然,這一首無論如何都比《明日再會》優勝,寫友情寫今非昔比都捉得中情懷,特別喜歡「和你借一元兩個仙 如今只能償還你掛念」的落寞無奈,亦擊中那些年少無知時代的友誼的無聲逝去。

當然,這首歌最讓我想起的,依然是華星時期【到此一遊】林夕填寫隨時代步伐與與家人關係疏離的《曾幾何時》,還是那時的楊千嬅情懷最細膩細緻而又最內歛,歌詞又好演唱又好。

幾乎相同的情懷與意思,那陣子是「但有多麼久 分享感受 寧願對某某 餐桌上尋求 留下愈舊愈酸家中那一口茶 未嚐得透」,現在則是通俗淺白得有點乏味的「和你上次坦率傾訴生存意義 像塵封已久多年往事 為何向陌生的他抒發友情更易 只怪最好的光景到此」。

麥芽糖試聽link

曾幾何時 – 楊千嬅

麥芽糖

歌詞

和你上次坦率傾訴生存意義 像塵封已久多年往事 
為何向陌生的他抒發友情更易 只怪最好的光景到此 
繁忙到沒法補祝一句生辰快樂 任由親厚的感情變薄 
然而怪罪你都怕令你更為冷漠 最真心說話仍然未講 
   
除了我記得 誰會記得 曾經嚮往的四五年 
和你借一元兩個仙 如今只償還你掛念 
麥芽糖始終多麼甜 苦的不過這天發現 
平凡日子 寧願沒今天 
   
除了我記得 誰會記得 曾經聽你講過戲言 
和你那天遊戲半天 憑竹蜻蜓留個紀念 
在人海的滄海桑田 已是定律不可改變 
回頭或許 難過始終有點  
   
斜陽下山 然後日出 只有他 不會厭


借miriamyeung.com.hk來懷愐過去

miriamweb

看到楊千嬅網站的改頭換面,讓我想起還是華星那個黎達達榮插畫陪伴,那個寶麗萊相片質感,那個不怎施脂粉的爽朗女生。

已沒有買她兩張的專輯,或者人會變,心會變,質地會變吧。其實,我一直覺得有些人是不適合濃妝粉末,反而簡簡單單清清淡淡,輕描淡寫卻是會一個很秀麗脫俗的人,是歌也是人。

這樣的氣質,與音樂本身是息息相關,又或者是那份氣質根本是一個人的靈魂,沒了那靈魂,不僅氣質沒了,就是歌聲的靈魂也抓不住了。

現在聽楊千嬅的歌聲已經覺得是慘不忍賭,刻意挑戰自己的音域極限更像是揭自己的傷疤給人家看,走音氣弱不絕,音準其差,演繹表達幾乎接近傷殘程度。在這樣的過程,或者重點是忘記了自己的本質,再努力也是衣不稱身,何苦要爭取一些永不會認同你的人的認同而令自己變得怪裡怪氣。

久不久便會在網上又或是與某些朋友懷愐以前楊千嬅的作品,都是過了去的事,懷愐過去,過去成長是聽楊千嬅聽陳奕迅大聽華星大的,怎聽也是感慨。

或者借這個將楊千嬅出道以來的作品或是影像呈現的網頁懷念以前的楊千嬅,請勿回望。]

miriamyeung.com.hk


《東亞華星演唱會》

華星歌手終於可以大唱特唱華星時期歌曲,可喜可賀。

只係想問,華星版權被東亞買入,關任賢齊同後面一大班人咩事?

最驚呢類「綜藝表演」,大龍鳳,其實我都只係想聽歌o者。

明報原文


歌頌陳奕迅《歌.頌》

同屆新秀,同年新人,同樣出道十三年,同樣有類似的音樂策劃、取向,當楊千嬅愈走愈令人喪氣,這邊廂陳奕迅自離開英皇後則愈來愈令人對他充滿信心。面對十年,陳奕迅好像沒有似楊千嬅一樣搞大龍鳳搞個十週年晚會,反而在今年的新曲加精選裏借《歌.頌》與《後台》來個音樂小總結。本身對《歌.頌》這作品沒什麼感覺,王雙駿的編曲實在給我太兀突人工之感,乍耳聆聽是順耳懷舊,細心聽則覺得計得太盡太過煽情。不過咁,MV中陳奕迅一個E的「後台」夠哂簡潔,前台則請來一班與自己出道至今合作過的音樂人(只限廣東專輯)來個特別鳴謝,這個處理夠暖心,低調得來又似在閱覽陳奕迅的音樂路,感謝之意亦盡在不言中,好睇。

不過咁,聽得最多,還是華星的陳奕迅,尤其前兩張【陳奕迅】與【與我常在】。


神奇的愈想愈無謂

其實聽到當年陳奕迅【我的快樂時代】翻唱玉置浩二的《Mr. Lonely》(即《愈想愈無謂》)時便可知道陳奕迅非池中物。相隔多年再聽,一樣感覺神奇,不過在youtube 裏看到原唱者玉置浩二的一個live version,改做清唱,意興闌珊的情緒,卻唱出高昂的激情,亦好神奇。

愈想愈無謂 – 陳奕迅

愈想愈無謂

作曲:Koui Tamaki,
填詞:潘源良
編曲:劉志遠

你要是不喜歡我
願你找到喜愛那位
再見是一句不稱心的話
要說但卻未說
只想拖到底

*得不到 卻總算跟你一剎曾美麗
留住了 這一個謎
原來無數撫慰 來到邊際
不入範圍 愛已經出軌
才明暸你有這慣例
好東西  留下我怎麼去克制
(拋不低  留下我怎麼去克制)
(手一揮  留下這痛苦方位 )

剛剛好交出一切
便揭穿愛不過錯體
這叫做怎麼那種關係
卻怕是我越去想越是無謂

Repeat * * *


繼續努力普普樂團mix


【Meridian】成為難聽經典,早預料,只是倒沒想過真的難聽如此。不買她唱片,不知是持續動作還是像古巨基一樣終生動作了。

不理如何,她的華星時期歌曲就是怎麼選也動聽,例如這首我想沒有太多人認識的《繼續努力(普普樂團mix)》,收錄於99年華星末落之時推出的【十二夜十二首】合輯,出色得不能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