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雙腳,單車遊Amsterdam

原文刊於馬來西亞雜誌 NUYOU 2010年 題目【腳車建築行】

荷蘭地方不大,然而其千六萬的人口卻使她成為西歐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除了人煙稠密之外,這個小小的西歐國家一點也不「小」。無論是銀行界的ING、電子界的Philips或是藝術界的梵高及Piet Mondriaan,,全部都是世界頂尖而且最為人所熟識的名字。然而在這宏大發展的背後,這個富庶的國度又保持著莫名其妙的低調,在國際舞台上不愛搶風頭,只在國家政策及法律上以實際行動來贏得尊重,並帶來全世界最尖銳最前衛的決定,無論是公平對待同性戀,抑或是安樂死的合法化,都是帶著荷蘭的大膽本色在世界上先行出現的。

切入點—既(非)遊客既(非)本地人

也許,阿姆斯特丹並不是亞洲人最喜愛的歐洲城市。紅燈區或大麻已是老掉牙的景點,不足以讓你花上半天時間;木鞋風車也只不過是典型手信,要有一個煥然一新的阿姆斯特丹旅遊經驗,手上不應拿著Lonely Planet,而是一本如字典般列點介紹市內各建築——Amsterdam Architecture: A Guide這一類的書籍。

阿姆斯特丹特別受歐洲鄰國歡迎,加上它的市中心不大,景點主要分佈在運河位置,故此即使是平日亦一樣人頭湧湧,尤其是那些一群又一群來自德法的旅行團,擠擁的情況直與倫敦巴黎相若。

對於本地居民來說,遊客其實就如路障,除了引起腳踏車擠塞的問題外,騎技欠佳或不懂「腳踏車守則」的騎腳踏車的遊客更是當地居民的頭號敵人,他們往往會提醒︰小心與遊客碰撞(Botsing)。

要遊覽一個城市,本地人或遊客也不是最佳身份。本地人早已失去對城內事物的一顆赤子之心;單純的遊客又會對當地文化難以入手,容易以偏概全。幸好,我有一位荷蘭朋友作導遊,讓我可以嘗試以一個既是本地人亦是遊客的角度來遊歷阿姆斯特丹。當然,以腳踏車代步,才是真正的阿姆斯特丹之遊

立足點—單車與幽默節是快樂之道

在「最快樂國家」之類的調查當中,荷蘭往往榜上有名。除了廣受認同的獨特幽默感外,我想腳踏車也是快樂的來源。沒有山的阿姆斯特丹造就它成為世上最著名的腳踏車城市。荷蘭居民能夠隨時隨地享受平易近人的腳踏車旅程。也許,累人不如意的工作過後踏上三十分鐘單車,憂愁也跟不上你的步伐了吧。

快樂指數還有賴荷蘭人的生存之道—幽默。荷蘭這個位於各歐洲大國中央的小國,生存除了要有頭腦外,幽默也是生存之道。荷蘭人特別喜歡嘲笑鄰國,模彷他們的口音甚至誇張其語言表達亦是荷蘭人常做動作,德國法國比利時甚至英國,荷蘭人都能隨口嘲弄一番。所以若然想聽到嘲笑其他國家的模仿秀,不妨向荷蘭人上一課。

踏腳點—由市中心開始走出市區

荷蘭的建築舉世聞名,而阿姆斯特丹的建築版圖正正是個建築萬花筒。空間不足的阿姆斯特丹一直在填海擴展,不斷開拓新地區,新建築物亦因此而來。既然是建築之旅,可先從市中心的建築中心開始,位於海港旁邊的ARCAM(The Architecture Centre Amsterdam)就像個大鐒子一樣。ARCAM外面便是能讓你俯瞰四周景色的科學館NEMO。

離開市中心前,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景點—中央圖書館。圖書館於2007年完成,從那強調幾何元素強烈的外表,你一定想不到內裏是個白色的蘋果世界。白色的簡約設計除了具備型格之外,還使本身偌大的圖書館具有更強的空間感。圖書館內每一個佈置都是美觀實用的設計品。要配襯這個白色線條分明的環境,電腦當然用上Mac了。上網、看電影、聽歌,或是收看或收聽這裡的媒體庫,任君選擇。要培養閱讀氣氛,不外如此。

離開前必定要到地下大型單車停車場觀摩,一定大開眼界。

中和點—學校與苦球

Amsterdam School建築風格一直都是阿姆斯特丹的Best kept secret,風格影響了往後所有近代荷蘭建築風格。Amsterdam School風格最著名的可說是Het Schip。它結合了辦公室、學校及住所的用途,建築物既利用對稱設計,亦有奇峰突出的部份,並以啡紅及灰黑磚作主色對比,彷彿是代表平民生活的血與汗,性格鮮明而強烈。

Het Schip成為了Amsterdam School的現代大本營,內裏的博物館小巧精緻,而且保留了原貌,更有大量書籍及紀念品發售。博物館的對面則為設計簡約的展覽空間及Lunchroom,在這裡喝一杯咖啡,吃一件三文治或是傳統荷蘭小食kroket甚或bitterballen,享受一個寧靜的下午。

務實點—橋與住所;建築與生活

除了市中心外,阿姆斯特丹四處的樓房都沒有固定面貌。樂意讓不同創意流入,不願被定型或製造倒模住所,在新住宅區域便可以充分體現。橋樑就像是阿姆斯特丹的骨幹,不單數量多,每一條都有個別特色,像這兩條連接Borneo和Sporenburg島的鮮紅色橋,建造初期雖然曾被投訴過分傾斜及沒有照顧使用輪椅的居民,現在卻成為這一帶的鮮明地標。島上大多的建築物都混合了住屋與辦公室的用途,也是很多設計師的工作室。其中The Whale便吸引最多注意。這座巨鯨雖然外型奇特,然而其實這頭巨鯨也只是住宅大廈!

旁邊的港區Java-eiland則是市內的優皮士區域,市價約值三十萬歐羅到七十萬歐羅。此區樓房明顯是市中心運河一帶房屋的變奏,這裡保持著密密麻麻的房屋密度以及樓房極其「纖幼」的特色。單是同一條街或同一條運河旁邊,你便可見多幢風格強烈的樓房。不得不讚嘆建築師巧妙地利用不同建築原料來為每一幢樓房添上不一樣的性格。這一帶呈現的,絕對是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樓房廿一世紀的重生版。

轉列點—車站與傢俬;啤酒與薄煎餅

走到阿姆斯特丹的東南面,來到2007年第三次重建完成的Amsterdam Bijlmer ArenA railway station,此車站曾獲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2008 – Category Commendation獎項。有趣的是身邊的荷蘭朋友介紹此建築物時,直接說之前的舊車站設計其醜,現在卻一下子變成這個利用對角線及流線型設計而變得相當前衛的火車站,城市發展的弔詭莫過於此,沒有永恆的美,亦沒有永恆的醜。

Bijlmermeer這區的十萬人口裏有超過一百五十個不同的國藉。來到這裡你可以看見在市中心看不見的景象︰大量不同種族的居民。在這裡單是火車站旁便佇立了多幢惹人注目的建築物,眼前先是Pathé Arena戲院,銅灰色的鋼鐵牆身再加上用玻璃切割出的不規則圖形,充滿力量與活力。連接的另一建築物則是Heineken Music Hall,直條密紋有一種粗獷的貨櫃風格,與Pathé Arena各顯個性。

對面是由Soeters Van Eldonk設計的Amsterdam Arena,是一個平民化的商場。外牆彩虹色的色調為這區加添溫暖的家庭感覺。入口連接的是Ajax的球會球場,走前一點便是Villa Arena,這裡專門售賣荷蘭本土的設計用品及家庭用品。整個商場只售荷蘭本土品牌的產品。荷蘭設計的簡約時尚,有別於北歐崇尚自然流暢的設計,反而更偏向性格分明的型格。

走到這裡,大概完成這次旅程。當然,有趣的建築物還多的是,像東面的最新的住宅「島區」Ijburg便是世界各地的建築迷的新寵。不過,一如荷蘭朋友所說,Ijburg偏離市中心,除了某幾幢有趣建築物外,對他而言整體過份人工美,沒有自己的個性。與其要大家走馬看花,不如讓我帶來最後的阿姆斯特丹的絕佳體驗——啤酒與薄煎餅。

荷蘭式的薄煎餅最特別之處是它既可甜食亦可鹹吃,最傳統的吃法是配上蜜糖Stroop,當然,現在各式Pannenkoeken餐廳裏你想吃什麼都可以了,芝士磨菇草莓到雪糕,全都簡單又美味。

偏愛杯中物的, 別以為只到Heineken啤酒廠朝聖便足夠,Heineken在當地其實不太受歡迎,因其味淡如水。由於鄰近德國及比利時這兩個啤酒大國,說起啤酒的時候,他們從不愛國,而且更無愧表達對比利時啤酒的喜愛。酒吧cafe除了出售本地品牌的啤酒外,大多售賣比利時啤酒。所以與其用一兩個小時趕行程,倒不如找間cosy的酒吧來享受人生,喝杯比利時啤酒,再吃一口本土芝士吧。

起點/終點—自由與開放的標誌

阿姆斯特丹從來都蘊含了重大的象徵意義,不論是在我們的印象之中,還是在流行文化裏。John Lenon與Yoko Ono便曾選阿姆斯特丹作為他們宣揚和平的Bed-in for peace首站。David Bowie亦曾翻唱經典的Amsterdam,甚至Coldplay也有一首《Amsterdam》。也許,阿姆斯特丹真實面貌是什麼已不再重要了,因為它是自由開放的象徵,與快樂為朋。

阿姆斯特丹,你既複雜多元,又不失寫意沉醉的一面。但願下次再來訪,不會因為極右派政黨的得勢而讓你失去了自由的靈魂與廣闊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