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聽」電視時突然嚇一跳,全因一眾歌星在認真大談一個「甚不尋常」的主題及字眼,就是「創意」二字。立即轉身看電視,發現原來是無綫電視正在舉行一個名為「2014打開創意天空」的節目建議書招募計劃,旨在鼓勵創意。嚇一跳,當然是因為在這個與「零創意」幾乎接近掛鈎的電視台裏竟有認真對待創意的時候吧。或者是良心發現?又或是面對着香港電視即將的挑戰,要來個終極洗牌吧?無論如何,亦是電視界的喜訊吧?
符合觀眾口味的破格?
到訪其網站後,則眉頭緊皺,活動與想像中有誠意的鼓勵創意的建議書招募計劃似乎有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含糊不清的文字是整件事令人最懊惱的地方。其官方文案是這樣寫着︰廣邀全港影視製作人才提交節目建議書。首先,究竟何謂影視製作人才?我這一介凡夫俗子可以申請嗎?好了,就算不執著這字眼,計劃的要求是這樣寫着的:「所有創新、破格、高質素、符合觀眾口味的內容,一概歡迎」 ,「符合觀眾口味」 與「破格」不就是正正南轅北轍嗎?好了,就算我們接受那種「創意是要能夠在雅俗共賞的層面,不能太過破格挑戰觀眾」的說法,那麼,其網頁又提到節目需要帶給觀眾「正面信息」,又是什麼意思?即是那些「跳起yeah」快樂團圓式思維嗎?
是要打開電視創意天空?還是要提高電視台形象?
招募計劃中的那些模糊以及矛盾的用字,其實與香港政府那些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沒有分別,而整件事的性質,亦甚有政府那些「家是香港」維穩運動的影子。基本上,建議書招募計劃的出現正正就是建基於整個電視創作生態不健康的封閉滯留狀態,招募建議書本來就應是電視台一直要做的事;突然煞有介事張揚他們要推動創意,卻在理應就是要天馬行空的「創意」二字的頭上加了要「符合觀眾口味」及「提供正面信息」的奇異條件,正好露出底牌。說穿了,其實更像形象工程,純屬做大龍鳳,為求改善公眾形象,與假諮詢有異曲同工之用。
想起愛吃屎的小孩
當然,我不是反對「符合觀眾口味」這要求,只不過,我更相信大眾的口味是需要挑戰的,因為口味是會因應不同原因而轉變又或是變得更廣闊、更包容的;而電視台的角色理應是利用創意,發掘更多可能性給觀眾,帶給他們新的電視口味,引發更多討論與思考,而不是一味「符合」的。正如早前挪威電視的「慢電視」,竟然敢連續播放數個小時的火車旅程,及後播放數天的挪威船程;這個正常人都會覺得是違反大眾口味的意念,結果引來全國關注,成為最受歡迎節目,更成為全球電視現象及挪威電視台的獨家電視系列,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
電視台以「符合觀眾口味」來作節目製作的宗旨,其實還不只是懶惰play safe,以最穩陣的內容來吸納觀眾的手段吧?寫到這裏,我記起之前有某明星的精警發言︰「你總不能因為你的小孩喜歡吃屎,而你就給他一直餵屎吧」,也蠻應景。
原文刊於明報2014年2月沙發薯
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引起廣泛討論,首次參選的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雖不敵公民黨楊岳橋,但以學生身分,兼牽涉旺角騷動及名氣不高的他能奪下六萬多票,可見香港人的政治意識及政治取向隨着香港政治環境愈來愈染紅的情况下,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層次,「本土」及香港人身分認同將在香港政治論述及未來的選舉進行徹底性的大洗牌。
另一邊廂,民建聯的周浩鼎取票率直逼公民黨楊岳橋,亦令大家嘩然感嘆︰對這班還未看清局勢的人感失望。
還不是討論緊胡諾言?
這讓我想起,這幾年網上呼籲罷看無綫電視的人呼聲愈來愈多,由早年被批評其新聞專業水準不高,「是是旦旦」變成街知巷聞;到反智公式化師奶劇重複又重複,到這幾年大家譴責無綫親中選擇性報道,誤導群眾,被揶揄為CCTVB。雖然發展到廿一世紀這個年頭,隨着網絡到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電視的概念早已超出電視箱,電視亦有別以往「由上向下」的被動模式,觀眾不再處於僅是接收信息及沒有選擇的被動角色︰觀眾現在既可選擇幾時睇點樣睇甚至自己拍畀人睇,這等都是電視的新概念——香港人雖然只有「一個」免費電視台,但隨着YouTube到Netflix到非法下載的廣泛普及,理應不再受傳統電視影響吧?不盡然。
年長一輩如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打開傳統電視機收看免費電視仍然是最普及。就以Nielsen2015年第三季的美國觀看電視的數字來作參考,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平均每周看三十九小時以上,即一天至少看五小時電視。就算年輕人多用了其他平台,減少了看傳統電視,但十二歲以上看傳統電視依然每周平均有十五小時。家母每天除了要畀電視機「休息」cool down一下外,其他時間還不是電視長開,長期無綫;與親朋戚友見面,還不是討論緊嗰個胡諾言在戲中有冇死?
ViuTV 新希望?
幼稚園到小學生也一樣早午晚看「一個」電視,朝早下午看卡通,晚間和新聞報道還不是無綫?不用從媒體或文化研究角度出發這樣深奥,簡單一想,對於缺乏對政治局勢及國際時事新聞的接觸及認識的一群,若然長期看報道偏頗劣質的新聞報道,每天看重複兼反智的無綫劇集,你想這個社會的市民怎能不會去選傳統保守的民建聯?
正如美國亦有傳統保守的Republicans,現今到Donald Trump的崛起,可見一個文明社會中往往總有一班雖然身光頸靚但思想仍然如原始人一樣的人存在。尤其是睇TVB是香港人這二三十年的生活習慣,香港空間不大,生活逼人,自住的人少,要與老一輩生活的人要改變長期開着CCTVB的這個習慣,不受其荼毒,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不過,希望在明天嘛,電訊盈科的ViuTV將於4月6日正式啟播,香港人終於有新免費電視台觀看,算是香港人的生活的新希望——愛國大婆台外的新選擇,希望可搵番個腦。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6年3月10日沙發薯
自問已經很久沒有正正經經乖乖坐在電視前看畢完整的一集電視劇,通常都是趁吃飯時看一些碎片,再從家人口中追尋前因後果,又或者是原本都有心機看,但劇情的發展越來越爛,便放棄繼續。
在香港都沒有多看電視劇的我,想不到來到挪威,一口氣看畢五集的《女人唔易做》。
不得不讚劇本的用心,以為又是想仿傚Sex And The City而變成了不中不外老老套套的劇本,原來不是,從三十以上的女性角度出發,由香港傳統女性定位出發,由夫妻間發展到商業戰的位置出發,劇情就是走得如此的有心思。頭五集的劇情發展的快與順,是少有無線電視劇擁有的,坦白說,當中的商業戰雖然不免兒戲,但是比起《創世紀》等的混混沌沌,誇誇張張,《女人唔易做》的是多麼痛快明朗,也許是《金枝慾葉》關係,無線明白港人愛看鬥爭心理,連當中的恩怨情仇,人物的處事方法都是既狠又現實。我可以想像往時無記劇集是可以用十多集的舖排才會發展到如今五集的劇情的,若加多幾錢重角色描寫及枝節,更一定已經捧出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奸角了。
首集吳美洐撞破謝天華通姦的設計真是絕,名乎其實Bittersweet,吳美洐那明明是受害者卻變成理虧的一個,真是有吹佢唔脹感覺,單這劇情已將吳美洐的窩囊個性具體表現。另一主角鄧萃雯亦然,單一場當眾換上衣,已經給我知道其豪爽,從無記電線劇中看到女士只穿Bra的場面已夠震撼吧?
當然,少不了無記電視劇發展的少少低B的不合理及混沌吧,但已經是驚人地少,劇情的發展更近似日劇集集有高潮。想起之前曾經坐定定看了十集左右的《阿旺新傳》真是「羅命」,劇情老套、嚴重弱智地不合理、緩慢多枝節,《女人唔易做》得到無記力撐、勁多廣告商贊助確是有其原因。且看以後劇情發展如何,不令人失望便好。
順帶一提,千萬不要到TVB官網看當中的人物背景,竟然大膽地將劇情和盤托出,小心小心。不過,本人已經決定等到回港才觀看其餘集數,所以還是稍稍掃了一下當中內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