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英國Channel 4上認識了兩個有趣的家庭,先是在The Windsors中的英國王室溫莎Windsors家族。在這劇看到的英國王室,與大家常在媒體上看到的完美華麗的英國王室有很大出入,像劇裏的Kate不是那個親民高貴的穩重女士,而是出身自以拾荒為生的家庭的吉卜賽人。因為這不是那些你在BBC One普遍看到的「唱好王室」系列的節目,而是由喜劇創作人George Jeffrie與Bert Tyler-Moore聯手創作的政治satire喜劇,明目張膽地取笑英國王室君主制monarchy。
「王室家庭」爆笑橋段百出
對於有久遠的民主傳統的國家如英國,君主制的存在一直是大眾的一個wonder及討論話題。從純潔完美的角度出發,確實沒有要廢除王室的必要,首先這是國家的悠久傳統,他們高貴美麗,是大家對童話般完美生活的最佳投射,亦在旅遊業上帶來不少收入——只要你不提及英國每年用天文數字去養活這班王室(2011-2013年每年花費在王室的費用多於三百萬英鎊),更不要提他們奢豪的花費,有時的不檢點私生活,阻止BBC行使言論自由製作或播出敏感題材等等……
君主制去留與否,阿Q精神一點,至少,若然不是有這麼iconic的英國王室,我們就不會看到這部完全把英國王室的人物變得如此滑稽諧趣的諷刺喜劇。劇中你會看到威廉王子因為學識如何使用洗衣機自己照顧自己而沾沾自喜,又或者看到查理斯王子如何想像自己有神奇力量可以單憑念力普度眾生。
王室角色在喜劇當中不時被嘲諷,但完整地將整個王室家庭變成一個又一個的荒謬爆笑橋段,在電視來說十分具意義——不怕得罪小器王室也怕得罪為數不少的小器市民。更更更重要的是,劇情真的有公投廢除王室一情節,是全劇高潮所在,娛樂與政治意義兩兼。
「異形」角度觀察英國家庭
跟着另一個家庭則是電視劇Flowers中的花家(Flowers)。Flowers講述住在英國遠郊的Flowers一家。這家人是屬嬉皮類的個性文藝家庭,Mr. Flowers(Julian Barratt)是兒童書作者,Mrs. Flowers(Olivia Colman) 則是音樂教師;兩人的子女成年後仍然與父母同住,哥哥Donald是個專門發明像是太陽能電筒般的騎呢發明,而妹妹Amy則個性陰沉孤僻,喜歡彈琴作極度陰暗的歌曲。
文藝與哀愁通常更多的掛鈎,這家文藝家庭亦一樣︰故事始於父親上吊自殺失敗,為免家人發現他就把上吊的繩隱藏。這條繩是實體亦是意象,象徵着Mr. Flowers的種種心結,同時這些結亦令其神經質的家庭帶到崩塌破裂的邊緣。電視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深刻地探討一個在精神健康上有缺陷及挑戰的家庭,以及討論生死,家庭關係及人性美好的一面。
Flowers的創作人Will Sharpe是生於英國的日裔英國人,年幼時在日本短住過數年才到英國定居,所以他這首個電視創作從額外「異形」、不一樣的角度去觀察英國家庭。不得不提的是劇中他親自飾演的日本人角色亦罕有地在英式的黑色幽默的基礎上加入日式較卡通化的搞笑元素,是正宗lost in translation的日式幽默。
這兩部都是喜劇上的精品,The Windsors是spoof處境喜劇,演員出色稱職地刻意作狀以及扮蠢,盡顯編劇的政治諷刺幽默;Flowers則是令你又笑又哭的美麗敘事,劇情發展更是意想不到,絕對有能力問鼎近年英國最佳喜劇。
原文刊載於明報2016年6月2日沙發薯
兩性關係是深奧課題,圍繞這主題的創作亦源源不絕,香港有幸終擺脫三四五角戀的爛劇方程式,最近ViuTV的《瑪嘉烈與大衛》帶有現代觸覺的愛情故事就有不錯的反應。英國最近亦有一系列探討兩性關係的節目,其中BBC Three的最新喜劇Fleabag則最為矚目。
女主角沉迷性愛 自認Feminist
Fleabag在英國指極為混亂、不整理的人,而這正正是電視劇女主角的最佳寫照。她不修邊幅同時幽默狡猾,她沉迷性愛及看鹹片看到不能自拔卻自認是Feminist,她好吃懶做但又好勝更營運一Cafe——故事正正是由她的好友兼Cafe合伙人在交通意外離世開始,講述她如何面對好友離去,獨自打理Cafe的新生活——還有與男友同牀時看奧巴馬演講片段自慰而第N次與他分手的獨身生活。
電視劇由飾女主角的Phoebe Waller-Bridge創作,改編自其同名在2013年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中獲獎的solo話劇。她原活躍於話劇界,近年則成電視的新寵兒,參演大牌劇集,例如第二季的Broadchurch,以及早前Channel 4有關Squatting的新喜劇Crashing亦是她的創作並飾演女主角,同樣大膽粗俗,不過卻沒有像Fleabag般玩轉Feminist的形象的獨到。
可知左翼、學術及文藝圈子都充滿着以女性主義者的身分而自居的女性,強調女性身體自主,不受媒體定型及父權思想控制;尤其在外國更是隨處可見,左翼媒體通常都是Feminist主導,時被詡笑是掌握話語權。電視上有關Feminist甚為罕見,更莫說敢以Feminist的故事作為笑料及挑戰Feminism的定義,這正是Fleabag獨特之處。最能概括到劇集精髓的場口是她與家姐出席女性主義講座,當講者問誰希望用生命換取更完美性感身體時,全場僅有她們二人舉手,尷尬之餘她們也只能自我幽默:「我們竟然連Feminist也做不好。」
無底線dating show 裸體擇偶
笑完Feminist,我們低俗一點,看單身人士裸體約會,單憑對方最基本的身體外在美來作擇偶條件。沒錯,這節目除了主持外,所有參賽者都會全裸上陣,無遮無格。每位參賽者會有六個全裸求偶者,均全裸站在個別的箱上,最初只展露下半身,然後上半身及最後露臉。參賽者以「原始感官」逐個點評其身體部分,無論是性器太細陰袋太大或乳頭過黑都可是參加者踢走求偶者的原因,最後被選中的會與參賽者來個裸體擁抱,將會正式約會,圓滿結束這個Channel 4最新dating show Naked Attraction的配偶過程。
Naked Attraction不僅被觀眾正式投訴其裸露外,外界無論是Twitter到專業媒體更是猛力批評,被指為Worst programme ever,是英國電視的新低點云云。當然,口味見仁見智,這Take Me Out meets Adam Seeks Eve(荷蘭裸體dating show)節目本質與其他dating show無異,只不過它真是赤裸裸告訴你大多數人擇偶只看外表這事實。Channel 4的發言人反擊指節目是適當地安排(在晚上十一點播放),是專為新一代年輕人(Tinder generation)而設。
將選偶正式變為肉市場,讓大家買前仔細量度,看清身體各部分沒有異樣才落板試用,懶理性格內涵——確是將其推至極致,亦可視為對當代即食即棄的dating風氣作一個諷刺的回應。隨着AR及VR等普及,倒是好奇下一世代的擇偶風氣又會是如何?
原題︰新世代看女性主義與擇偶條件
刊載於明報2016年8月4日沙發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