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森林,卡農,K歌

最近都用力認識日本文化,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當然是因為日本文化確實精彩,太多可學習。另一原因是可能對歐美文化感到有點悶,找不到驚喜新意,所以在日本裡頭找尋這些新東西。

日本電影,也成為最近的首選,因為日本電影真的太奇特。想要意想不到,看日本電影總會達到如此功能。昨日看園子溫Sion Sono在Netflix上的最新作品《The Forest of Love 愛なき森で叫べ 》,哇,雖然無《Love Exposure》這麼精彩,但依然是讓你看得滿頭問號及不安的好電影。

電影當中有日本女歌手戸川純1984年的作品《パンク蛹化の女
》,改編自Johann Pachelbel 《卡農D 調Canon in D》,唱出大家都在追求但其實不存在現實的純潔美好意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BxgWbqxMzk

聽Canon in D這樣唱,當然聯想起基本上同樣是改編/base on Canon in D的《K歌之王》,陳輝陽又一將古典融入港式流行的傑作。《K歌之王》是Canon in D的變奏不是秘密,只是香港沒太多人寫。當年彭羚翻唱,梁基爵索性用Canon in D 最經典的一段用作前奏。

陳輝陽最經典的作品通常都是這樣取樣古典樂,最經典的是《少女的祈禱》,然後或到較近期的《火鳥》。

當年陳輝陽這樣融合古典的做法,有James Ting刻意取經,為Shine製作的首支單單曲《祖與占》便是取樣Canon in D。

香港的音樂總是較含蓄保守,有些東西不寫到明,就沒有人會明;音樂總是要乖乖地唱,只識彈好聽唔好聽。戶川純的這個版本,幾時有聽過陳奕迅這樣唱《K歌之王》?


無可疑的日常

《F For: 香港抗爭音樂誌》,再度將自己與香港音樂拉近。搜集呢D歌,發現很多作品其實仍然好主流好停留在90 到千僖年代的作品,不只是那些改編或改詞的,就算新創作仍然是受盡陳奕迅的那些流行作的風格。謝志峰的《無可疑》亦一樣,無論是唱或歌曲本身都充滿著陳奕迅的影子。

不過,流行曲配上言之有物的歌詞,就是有不一樣的能量。欲龍填的詞句句有力,亦寫出這個時代大家的心聲。

//會忽然被殘害嗎 會忽然被凌辱嗎
無可疑 無可疑 接著是更差
會忽然被投下嗎 會忽然被埋沒嗎
無可疑就無罪 就無後顧之憂//

尋日港共拉十五位泛民陣營的人,乘機製造恐怖,打壓民主派。好快,若然這樣持續下去,無可疑,會是香港的每日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