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尾是劇集淡季,如果不喜歡大熱的Westworld的讀者如我,一定感到有點納悶。但不要緊,正好The Guardian有一篇名為「From Weiner to Making A Murderer: this is the golden age of documentaries」的文章,提出現在正是紀錄片的黃金年代,各種各樣不同題材的出色紀錄片陸續被製作推出——今週就順勢來總結今年出色的紀錄片電視節目。
文章標題提及的Making A Murderer 就是Netflix 在上年年尾推出大受歡迎的紀錄片,有關被誤判性襲擊及謀殺的美國男子 Steven Avery坐了十八年監後被䆁罪的過程,盡顯美國司法制度存在的盲點。今年接力的美國紀錄電視,則是同樣引起大眾討論的OJ: Made In America,由ESPN Film製作,講述黑皮膚的美式足球球星O. J. Simpson「巨人倒下」的故事,如何在60年代成為美國家庭的心肝發展到之後因謀殺其妻及甚妻好友而入獄,探討黑人在美國社會地位等的議題。
用蘇聯的「超正常現象」比擬現今社會
另一部堪稱本年紀錄片之冠的是在BBC 播放,由Adam Curtis創作的Hypernormalisation,在上月播出後即成為英國文化界的熱門話題。Adam Curtis視自己為記者而非film maker,這解釋為何他的作品總充滿著詳盡的資料,敘事角度及政治立場特別明確。這次Hypernormalisation 探討的是為何現在世界局勢再亂,有再多的政治改革運動或社會運動,但卻沒有帶來真正改變?
他帶領大家去了解社會如何由70年代開始被商家銀行牽著走,以及在60年代活躍的社會運動如何「撤退」,由集體意識,集體具力量的行動變成僅是個人的思想、信息或藝術的表達。他以作家Alexei Yurchak用來形容蘇聯社會的Hypernormalisation來形容現今的社會,指大家都活在一個似是而非的超正常世界,大家明明知道很多在媒體看到的東西是假的,但卻選擇當成真,因為我們看不到這個現行世界以外的可能——是否也很適合香港社會的現況?
紀錄片雅俗共賞,不再死板
當代紀錄片有很大進展,而這個進展最能在紀錄片的品種與類型的數量表現出來。現在的紀錄片多元化,在目標、角度、紀錄手法到敘事技巧上往往有所不同,創新處處,更不用提千變萬化的題材。不過,其中最大的改變,是紀錄片已擺脫以前大眾對紀錄片已成的刻板、沉悶印象,多得更多的新電視平台以及網絡平台如Vice等製作更多紀錄片類型的節目,電視紀錄片的受歡迎程度及普及已絕對不比劇集差。紀錄片亦不只是中產或高學歷人士的玩意,廉俗不計質素的商業電視台如英國的Channel 5等,就以製作嘩眾取寵話題的低質紀錄片搶眼球而聞名,有一定捧場客。
同時主流電視台亦越來越開放,讓不同界別的創作人製作紀錄片節目。演員歌手專家科學家紛紛成紀錄片製片人,其中喜劇家製作的尤其具娛樂性,比很多肥㫐劇更搞笑好看︰他們採用喜劇手法探討較輕鬆的題材,經典代表要數David Gervais 與Stephen Merchant創作,由Karl Pilkington出演的An idiot Abroad,成為暢銷電視系列;而今年小弟看到兩部少有來自澳洲的紀錄節目,亦來自這系列。
由六十年代嬉皮hippie發展到優皮yippie到今時今日已到水尾的「文青」hipster,對小眾藝術沒甚認識的主流總會對counter culture 皺眼眉,不解的演員Samuel Johnson便在紀錄片Hipsters 帶大家了解何謂hipster文化,探訪世界各地著名hipster 城市,由咖啡、懷舊設計到厚厚的鬍鬚都一一用幽默方法深入了解。
最後要提的是Luke Warm Sex,由stand-up comedian Luke McGregor創作,他表示自己對性愛有恐懼,不能持續勃起,所以希望製作這個有關性愛的節目讓同樣有類似經驗及問題的朋友都能勇敢面對,學習性愛。乍聽可能沒什麼特別,但Luke McGregor用其awkward 尷尬的喜劇手法串通整套紀錄電視,將當中的性題材變得搞笑及溫暖人心,解悶一流。
我們常擔心子女看電視多會變蠢,當然,如果只看香港免費頻道,確實一定變蠢。但若然選優質紀錄電視劇的,我則相信知識一定天天增高,不比看書差。
原文刊於明報2016年12月沙發薯
在香港的頒獎禮或舞台上,歌手音樂人都愛吐苦水,製造出煸情感人畫面。不是說作為歌手不辛苦,成名之路不崎嶇,而是他們銀行戶口中的百萬甚至千萬收入以及他們享受的名氣呢,總是隻字不提。現在新一輩歌手的收不不如前,總算有一個較坦白的風氣,歌手都不介意透露自己如何潦倒。不過,香港音樂工業到傳媒仍然喜歡繼續神化「樂壇」,作為樂迷的我們至今還是對香港工業的運作所知不多,透明度這麼多年沒有增加過,尤其是當你能看完像現在BBC Four 播放最新有關音樂工業的電視特輯Hits, Hype & Hustle: 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Music Business,你亦會像我一樣感慨良多。
這一連三集的特輯講述音樂工業如何製造大熱作(hits)及賺大錢。每一集由不同的音樂工業工作者主持,首集是曾打理Katy Perry及Jeff Buckley,負責A&R (Artists and repertoire)的經理人Emma Banks 講述唱片公司如何A&R,即指導歌手成名(在英文他們以A&R作為動詞);第二集是主要與U2合作的音樂宣傳人員(music promotor) John Giddings透露更多有關現場演出的幕後真相;最後一集是傳奇PR Alan Edwards,他與像The Rolling Stones、Amy Winehouse等歌手合作無間,他這次探討樂團如何重組巡迴演出賺錢。
流行音樂不是藝術,這是此特輯很重要的出發點。三集中以有關A&R的首集中最有趣,在A&R的角度上,基本上歌手與罐頭午餐肉無異。A&R就是要找適合的方法,用適合的包裝,在合適的場地表演,在記者大眾前如何說話或說什麼——最後最重要是細心幫他們選擇最好、最獨特的歌曲去推出。當中最成功的例子是在五十到七十年代出產無數大熱作的Motown,他們成功將黑人soul music 打入主流,除了膽量及才華外,背後都是經過細密的計算及𧗽量,所以像Mihcael Jackson 及Diana Ross 等日後紅星當年才會有機會Motown 上嶄露鋒芒。
首集另一重點是Blur 的低音結他手 Alex James 分享樂團如何在最初差點被唱片公司放棄,全因他們未能成功寫出hits。在1991年推出的首張專輯Leisure口碑雖然不錯,但卻沒有任何一首作品走紅。當他們已完成第二張Modern Life Is Rubbish所有歌曲的製作後,唱片公司還是不滿意,加壓要求樂隊要為這張專輯寫出大熱單曲。主音Damon Albarn 與唱片公司周旋一陣後,他在聖誕假期出走,回家時就帶著專輯的首兩支單曲For Tomorrow及 Chemical World回家。前者成為樂團的重要大紅單曲,當時他們的唱片監製Stephen Street 即時說這是他製作過的單曲中最出色的一首。Alex James 笑言︰「或者你不能操控創意……但你能夠將他們(歌手寫出的歌曲)反彈回頭。」
有成功自然有失敗,節目亦訪問六十年代活躍樂團The Zombies ,了解他們如何被毀於失敗的A&R管理。他們形象老土,宣傳照失敗,對比同期活躍的The Beatles 及The Rolling Stones他們完全被比下去。他們當年只出兩張唱片便玩完。第二張唱片Odessey and Oracle 當時反應冷淡,但現今則被普遍認為是六十年代其中一張最出色唱片。
想回頭,其實香港亦有很多有趣的個案值得研究及製作紀錄片。如果可以,可以考慮走到幕後了解黎明當年A Music 的運作,一個又一個堪稱A&R災難的歌手或唱片企畫是如何製造的,那大家就能從錯誤中學習,實會獲益良多。
原文刊於明報2018年2月8月沙發薯
「BJ」系列最終回Bridget Jones’s Baby中,Bridget Jones意外懷孕,作為高齡產婦(geriatric pregnancy),她的胎兒要接受DNA測試,看見醫生「刺向」其肚子的銀針,她打退堂鼓,立即逃離現場。其實這所謂入侵性基因測試(invasive testing)已是舊時代的事,不少國家包括北歐,已開始採用非入侵性基因測試NIPT,而英國亦即將開始在NHS公立醫院為孕婦提供NIPT,同時將驗出嬰兒患有Down’s Syndrome(唐氏綜合症,簡稱DNS)的準確率由從前的85%提升至99%,檢查並可於懷孕更早期進行,更重要是孕婦不會有流產風險。
似是喜訊,但對於演員Sally Phillips,育有十一歲DNS兒子Olly的母親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痛心,更觸發她首度嘗試拍攝紀錄片A World Without Down’s Syndrome?來探討及反思當中的道德問題。
Sally Phillips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當所有DNS都因為這個新推出的測試而不復存在的時候,世界會變成怎樣?她清楚明白論據是有偏頗,因為她愛Olly,覺得他的存在令她的家庭及人生更美好,令她更能看到事物的美。紀錄片中她訪問專家、DNS兒童的家庭及曾因測試結果顯示胎兒患有DNS而墮胎的人士,從而提出一連串發人深省,有關生命價值、生存意義及社會功用等問題:
核心問題 我們希望活在怎樣的社會?
英國近十年因驗出DNS而墮胎的數字上升達四成。現時每十個驗出DNS的孕婦中,九個會放棄胎兒,而現今在英國DNS人口只有四萬。自NIPT引入私立醫院使用,墮胎數字因而增加15%,可以想見,當NIPT進一步普及化,DNS人口將會大幅下降甚至接近消失,亦即Sally Phillips口中的整個DNS社群遭滅絕(Wipe out the Down’s Syndrome Community)。
她理論道,唐氏綜合症不是疾病,只是染色體不同的一群人,是一類型人。他們有不同程度的智商,只是有更高機會有嚴重學習能力障礙及有連帶的健康問題,不應被歸類為疾病。英國專家Sue Buckley為DNS學童開設的課程,發現他們只要經過適當教育及輔助,八成以上可於日後上「正常」學校,接受「正常」教育,「正常」工作,過「正常」生活。
她於是調查從什麼時候起Down’s syndrome被視為「疾病」,社會並將DNS胎兒打掉變成道德上可以接受?何以測檢DNS前,社會上事先沒有廣泛辯論?她到NHS與負責研發NIPT的Lyn Chitty對話,訪問中Lyn Chitty拒絕承認NIPT篩選或滅絕Down’s Syndrome,亦否認這必定會令墮胎率急升,認為她只是給母親選擇權,及可得知這些「假設」情况,她反問Sally Phillips有沒有想過當她離世後,兒子Olly怎麼打算。
Sally無以應對,但冷靜說:「我只覺得這問題的解決方法不應是墮胎……當我們的社會不能照顧某一群人的時候,我不認為當中的問題是出於那群人」。
社會給孕婦錯誤信息和印象?
Sally Phillips承認她最初知道Olly有DNS時都以為是悲劇,但最後卻意外變成喜劇,因為發現Olly美好善良。她因此質疑,社會及社工是否向孕婦給出了錯誤的信息,視DNS是重擔,疾病,而不知不少有DNS孩子的家庭都有快樂的家庭生活,甚至更堅固快樂的關係?
她訪問了兩位女士,一位是已有一DNS女兒及懷有第二孕的女士,女士說她縱使不知道胎兒是否「正常」,她不會到公立醫院做測試,因為醫護讓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並勸告她不要生育第二個DNS嬰兒。她認為他們不了解有DNS兒童的實况。另邊廂,Sally訪問了於DNS胎兒測試中驗出陽性的女士,女士表示自己對DNS的情况有充分了解,縱然知道患有DNS的人士亦可有成功人生,例如Chelsea Werner就是出色的DNS自由體操運動員,但她決定,不想她的孩子有比平常人更困難的人生。
什麼是美滿人生,完美孩子?
NIPT只是在現代基因學上的一小角,NIPT所帶來的真正問題涉及人性及導向精英主義的道德問題。今日我們篩走DNS兒童,未來是否會將全部有機會經家族遺傳導致情緒病、糖尿病等等的孩子篩走?未來社會是否只能容許資優兒童存在?為了解究竟「基因篩選」的科學真正會走幾遠,Sally Phillips到美國加洲——在基因學研究中最先進、最集中的地方——訪問Razib Khan,他是全球首個將未出生胎兒DNA成功排序的科學家,他兒子便是這個全球首例——他不單預知他兒子是否DNS,還有其他基因科學上已知的疾病。
緊接Sally訪問美國基因工程學家George Church,問及科學如何考慮道德,他指出道德隨着社會發展而改變,可能今日有爭議,十年後或已成正常,正如Razib Khan所言,這就是未來,他只是促使未來更快到臨:他現在為兒子做的今天可能令人覺得震驚甚至可怕,但他預測,未來十年徹底測試胎兒將變成平常事。George Church強調這是社會壓力的問題,並非科學的責任,而是教育的責任。
我們如何去證明生命的存在價值?
DNS人口在北歐已接近「絕種」,Sally Phillips特地飛到冰島視察,冰島經檢測發現DNS而墮胎的比率是100%,這令三十二歲的Halldora,作為一個少數DNS冰島人發表了一篇文章去爭取她的生存權(her right to life)。首個完成在English Channel接力渡海泳的DNS人士 Karen Gaffney同樣問了相同問題,她九歲時知道自己有DNS,知道做什麼事都比別人困難,但困難的人生就不應過嗎?人生不就是充滿困難,充滿起伏嗎?
是他也是你和我,引起「生命的價值」的討論
節目播出後引起廣泛討論,這個由母親角度出發的節目真摯感人,令人讚歎母愛偉大,不少母親聲援指對兒女的愛應是無條件的。另一邊陣營則批評Sally Phillips是「左膠」、「基督教」、漠視DNS為社會及不少不及她幸運的家庭帶來的負擔及問題,過分感情用事;也有女權主義者強調,女性應有權去了解嬰兒的狀况。確實,Sally Phillips在節目中亦沒有否認婦女有檢視嬰兒狀况的權利,但她只是從一個人性化、較靠向社會主義的角度提問了有關生命很根本的問題。
最後,Sally Phillips其實就是在BJ系列中飾演BJ那個煙不離手,hippy好友Shazza,一九九九年她也曾參演英國喜劇電視裏要算「女性主義Feminism」重要時刻的全女班喜劇Smack the Pony。生理結構決定下,女性有更多牽涉生命的遭遇,或因這樣,亦可能因而更有愛更多愁善感——無論你是左膠還是女強人,是嗎?一個不能容納不完美或不幸的人的世界,還是美好世界嗎?我們的孩子都要前設地完美,去擁抱幸福,但什麼是正常的完美幸福——什麼是完美世界?
小資料﹕
.只因一條染色體
人的細胞有四十六條染色體,內有各種遺傳基因,一旦染色體出問題便有機會是唐氏綜合症(Down’s Syndrome,DNS),譬如第廿一對染色體上多了一條染色體,95%唐氏綜合症人士屬於這種情形,他們的細胞中有四十七條染色體。
.因「唐氏」之名
唐氏綜合症是於一八六六年,由唐.蘭登醫生發現,當時他觀察到一群人有相同特徵,便以他姓氏——Down定名此症狀。此症的成因仍然是謎,但統計顯示,父母年紀愈大,其誕下的子女有唐氏綜合症的機會愈高。據世界各地統計,平均每六百個嬰孩中,會有一個唐氏綜合症人士出生。
.四至六成患心漏
外表以外,DNS患者生長速度較慢,肌能、認知和語言等各方面都需要較多時間訓練;四至六成出生便有心漏症,需接受心臟手術,心臟問題又會導致其他併發症;眼和耳的毛病;易因癡肥而患睡眠窒息症。
香港現行由衛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與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產科部門合作,為孕婦提供一套產前護理計劃,照顧孕婦整個懷孕及生產過程。在現行計劃下,醫管局產科部門負責為在公營醫療系統登記的孕婦提供唐氏綜合症的篩查測試。
去年80確診個案 大部分中止懷孕
衛生署發言人表示,過去3年胎兒被驗出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合法終止妊娠個案宗數分別為:2013年108宗、2014年109宗及2015年112宗。醫管局發言人回覆,2015年共有40,207名孕婦接受公立醫院產前唐氏綜合症篩查服務,而當中有2,203名孕婦篩查結果為高風險,需進一步諮詢,提供入侵性測試選項(抽絨膜絨毛或羊水)。經過入侵性測試後,有80個案在產前確診唐氏綜合症,而大部分個案最終選擇中止懷孕。
資料來源:衛生署、醫管局、唐氏綜合症協會
原文刊於明報2016年10月22日沙發薯